大学生开学支出万元打底 欢乐财经 2013-8-23

主持人:欢迎各位收听欢乐财经!我是陆遥。中国最“牛”的违法建筑,不在别处,就在首都。26层楼顶盖别墅,真的很牛!违建主人张必清声称“敢住这就不怕告”---原来,主人“牛”,才是真的“牛”!本周评论头条刘洪波和您一起“瞻仰”中国最牛的违章建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已有两年,为何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评论员张延龙认为:不能让欠发达地区继续承担全社会的发展成本,限制开发不能“一限了之”;时下,不少地方融资平台应对债务的方式颇似“十个茶壶八个盖,哪个急了先盖哪个”,保障房正在沦为地方融资工具,近水解得了远渴吗?评论员杜远解析个中缘由。微言大义聚焦:大学新生入学花费父母4个月工资;鼓浪屿,还是记忆中的鼓浪屿吗?一起来听吧!

 

一句话评论

1、“最牛违建”神奇的闭门羹

中国最“牛”的违法建筑,不在别处,就在首都。这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情。

北京海淀区人济山庄,据称是“著名的高档小区”。小区26层屋顶上,历时6年的违法建筑占满整个楼顶,绿树、假山、别墅、亭台,端的是空中花园,俨然如“天上人间”。

这就可见,中国所有最牛的东西,集中在北京展现。好东西自不必说,就是夜总会和违建,北京都能高出几个档次。报道说,违建主人是一个叫张必清的“教授”,属于“中医世家”,开有名为“奇经堂”的连锁保健机构,还是“政协委员”。在这个时代,这些名头逻辑混杂, 相互关系却是奇妙的连环保。称世家、卖神鞋、有神术、治百病,就既可发财,也可当“教授”,还能够获得政治接纳,进去“协商”大事。协商大事,又反哺于名望和发财,社会地位更重要了。其间,住户有投诉,居民有反映,楼下邻居都换了三拔,有的还是被打走的。据说,执法者也多次上了门,但似乎每回去吃个闭门羹,就算已经执过法了。于是“最牛违建”得以耸立在北京的天际,成为首都建筑秩序与居住秩序的内容之一。所以,违建主人张必清就可以声称“敢住这就不怕告”。

经济观察网评论员刘洪波:这就是这片土地的神奇之处。它貌似也有“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佳话,其实只是因为不作为,管理者以吃闭门羹为“没办法”,不是“国王不能进”,只是“国王不想进”而已,这就可以任那些深受违建之害的居民投诉无门。它更有乱作为的勇猛,可以摧枯拉朽一般将并不违建的民房推平。但有时,哪怕违建摆在执法者的脑门上,管理者都各有不清除的理由。

 

2、限制开发不能一限了之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已有两年,这是一个“最高层次的国土开发规划”,是一个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规划,然而,一个这样好的规划,其落实情况却不乐观---相应省级层面的规划编制进展缓慢,两年内仅有过半省份上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有国土专家提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一直处于一个多方协调的过程,存在下级政府和上级政府的博弈,“大家都想重点开发,都想得到国家的支持,都不想成为限制开发地区,这个是客观的。”

有地方官员也认为,规划实际上是一个约束性的规划——它约束了一些限制发展地区的义务,却没有预设,或者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地区相对应的权利,这些限制发展地区,又往往是欠发达地区。

经济观察报评论员张延龙:不能让欠发达地区继续承担全社会的发展成本,这样的表态不应该流于空谈---有官员说,应该为南水北调库区的移民“立一块碑”;还有人说,应该对水源地的奉献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显然,这些应该都不是被限制开发地区的人们最想要的。限制开发不能一限了之,现在,既然渐渐认识到这些地方的人民已经承担了失去发展权的成本,那么我们就必须寻找合理的治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使它们走向进步,尽早行动起来。

3、保障房为何沦为地方融资工具

债务压力之下,地方融资平台正利用一切办法辗转腾挪,作为民生工程的保障房也沦为地方的“融资工具”。

8月9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360个项目或单位挪用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57.99亿元,用于归还贷款、对外投资、征地拆迁以及单位资金周转等非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支出。

谁在挪用这笔“低成本”的钱呢?梳理审计署公布的挪用专项资金的单位名单可以发现,它们几乎全部是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公司。例如,湖南省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有限公司用财政拨付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购买理财产品2.69亿元,购买信托产品1000万元;重庆市城投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用公租房补助资金2亿元支付非保障性住房征地拆迁款。

按照公布的情况,挪用资金的单位或者“正在整改中”、或者“已将专项资金归还”,但在腾挪之间,挪用保障房专项资金仍不失为填补融资平台资金缺口的“好办法”。

经济观察报评论员杜远: 时下,不少地方融资平台应对债务的方式颇似“十个茶壶八个盖,哪个急了先盖哪个”,通过建设保障房获取的补助资金也成了融资平台手中可用的“盖子”,只是,如果按照现在的势头进一步加大资金杠杆上项目,开水总会有喷出来的一天。

微言大义

1、【大学生开学支出花掉父母4个月工资 1万元起步价】在一家私企做统计工作的张女士对记者说:“我每个月工资只有2500元左右,爱人在一家啤酒企业做销售,每月工资也就3000元。这回孩子上大学开学,即便省一些也要花费1万多元,将近2万元。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可这意味着4个月的工资。”(沈阳晚报)

【喜运111:】没你说的那么夸张!钱少有钱少的花法!不是你非要跟风学人家有钱人!不是打飞机去报名就是开专车去报名!车费都的几千!电脑手机可以买差点的!非的都买苹果的吗?别的都用不了吗?完全是自己在引导孩子的消费方面出了问题!叫苦是活该!

【华--峰:】相信教育,但不要轻信大学教育。如为文凭,还不如花那个钱买个来。留下那些钱,父母至少不会为供你而节衣缩食以至过度操劳。省下那些后来会觉得逝去的青春,去尝尝父母为你积攒学费而风里来雨里去打工的不易,也许学到的会比大学更多,也更为持久。学习是一辈子的事,知道要学什么和为什么而学是开始。

【石雨萌sym44:】学费+住宿6200,网费360,书费少说200,电脑再差4000总要的,床用买学校的300,伙食在上海一月男生800,交友费至少500,宿舍置备些零散东西少说500.——都别扯了,考个CFA要6000呢。。

【匪城小匪首:】太恶心了。我当初大一,也就交了学费,买了百来块的生活用品而已。手机没换,行李箱是我姨给的,衣服神马的都没买。东西收拾收拾就来上大学了。到了学校,买一些日常用品,也不超过500块。1万元起步价?!我当初也不超过1000块,不还是这么好好的活着?

2、【鼓浪屿:为何“音乐岛”变成“烧烤岛”】鼓浪屿,这个厦门人曾引以为傲的地方,已从一个宁静、浪漫的“音乐岛”变成喧闹的“烧烤岛”。虽然环卫工人一遍一遍打扫,但是游客量太大,清扫过后不到几分钟,地上竹签、塑料盒、餐巾纸依旧。这样的鼓浪屿,留给我们的还都是美好回忆吗?(中国新闻网)

【Angie的橙色梦想:】大部分游客素质真的很差!吃过的垃圾不能丢垃圾桶么?既然指望自觉不行就重罚!杀鸡儆猴,罚到自觉为止!

【qd子龙:】92年去的时候那小岛真是一个美啊!现在肯定被人遭踏的不成样子了

【小龙亭:】一定要告诉鼓浪屿当地居民,一定要爱护自己的家,为了赚钱给游客烤串,是丢西瓜捡芝麻的短见,再这样卖烤串就让城管收他的摊位,让他"突然倒地"...

【荷西的洗衣船:】让我想到春节在台北夜市,拥挤的人流却从容有礼!没见到处垃圾!原来大家自觉爱护环境人手一个小袋装着消费后的垃圾!!

【笔记本nokeyboard:】中国人旅游就是到各个地方吃烧烤,吃小龙虾,斗地主,打麻将,买东西,还能干啥?

【虾米的眼睛_陈涛律师:】游客更喜欢海鲜烧烤,有几个懂音乐的呢?

主持人:很多人对于鼓浪屿的印象,是从《鼓浪屿之歌》开始的。一百个人心中便有一百个鼓浪屿,谁和谁的鼓浪屿。曾经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模样。其实近几年逐渐在消亡和毁灭的,又岂止是鼓浪屿一处?凤凰、丽江、三亚...美景被严重的商业化践踏,清新的空气已经被污浊和油腻气息重重包围。据说,西沙已经开放旅游,网上随便一搜就能看到游客在西沙的各种丑陋行径,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捞海星、摸海龟,挖珊瑚...有些人一边装文艺范可劲抒情、大写“我爱西沙”,一边用他们的脏手干着毁西沙的烂事。我们不得不担心和忧虑:西沙海底有一天是否也会像亚龙湾一样死寂、荒凉。人生若只如初見---初次相遇的美总是最震撼和刻骨的,让我们用真挚和坚守一起捍卫我们脚下的每一片美丽热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