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信算生意吗?
导语:即便易信真的能有几亿用户,中国电信也不可能以此为基础去引导自己的业务转型。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张昊 上线24小时后,易信有了100万用户,按照这个趋势,到不了月底,它的用户数就会破千万。

这款由中国电信和网易合作开发的类微信产品其实并不被看好,或者说即便能达到某个量级,也无法像两家巨头预期的那样去挑战微信。道理很简单,两家都曾是IM(即时通信工具)领域的失败者,不管是网易的泡泡,还是中国电信的翼聊。更何况,电信运营商参与的互联网项目从来都是以悲剧收尾。

但这次中国电信看上去是要把易信当成生意去做的。一方面,成立了合资公司,使它免于成为内部利益的牺牲品;另一方面,把最核心的研发和运营交给网易去做,而自己只是做好流量供给和渠道推广。

这跟中国移动的飞信,以及后来夭折的语音通信软件Jego,还有中国联通与微信合推的“微信沃卡”几乎不在一个层面上。那两者本质上依然是传统语音业务的附属品,运营商们只是把它们当成是吸引用户的噱头。

易信不一样了,除了导入用户、流量减免,甚至传说将要加入的VoIP(网络电话,国家如今明令禁止)业务,中国电信其实给予的最大资源就是“放权”。

但既然是生意,我们就来谈谈它的商业模式。首先必须知道的一个前提就是4G牌照的发放迫在眉睫,而国内三大运营商将会迎来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因为更快的网络速度意味着它们需要从以语音为主的业务模式转向以数据业务为主。

然而一切并不那么乐观。中国电信上半年财报显示,在1575亿元的收入中,手机上网的收入只有98亿元,增长近一倍,但上网的总流量却暴涨了2倍。中国移动情况类似。

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资源本来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还把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导入产出比不高的数据业务,这不符合商业逻辑。于是,年初关于微信收费的问题甚嚣尘上,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就是“微信占用了中国移动60%的信令资源,却只给它带来了10%的收入”。运营商和像微信这样的OTT厂商之间似乎失去了共存的可能性。

易信从某种角度上讲,并没有完全脱离这种境况。诚然,易信很有可能成为一款好产品,如果双方都能导入足够的资源,那么流量就可能转化成广告、游戏、电子商务……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很多都可以嫁接于此。

但这并不能太多的影响到中国电信,即便易信真的能有几亿用户,中国电信也不可能以此为基础去引导自己的业务转型。

这是一个悖论,如果中国电信把所有的资源都倒向了易信,那么它会失去更庞大的语音业务,从而变成一个小公司。但如果它不那么坚决,微信早晚有一天会吞噬掉它的语音业务,它的结局同样如此。

因此,电信运营商难以摆脱“渠道”的地位,北美那些离市场更近的电信运营商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终归到底,它的商业模式就是卖资源,而关键要素就是能否提供比市面上成本更低的服务。就像当年很多硅谷的创业者发现租用亚马逊的服务器比自己购置要划算得多,所以亚马逊才有了云计算业务,而这反而重新定义了这家公司。

电信运营商的价值,依然是有足够的资金去搭建一个大规模的网络,他们唯一的机会就是尽可能地降低网络成本,然后再适度地去提高数据的变现能力。注意,一定是适度。如果太过,一定会挤压OTT的盈利空间,使得它们最终放弃,那么这个网络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所以,中国电信越坚决,这件事反而越不靠谱。道理很简单,易信占用的流量资源必定会影响到中国电信对待其他OTT的态度。

中国移动的方式或许更合理,他们通过投资一些重点的OTT,来完善自己的服务能力。未来的中国移动还是一个“渠道”,但更像是一个生态链,很多OTT会基于它生长,这也会直接提升它的盈利能力。参股,但不控股,这是做产业链的态度,也是运营商的出路。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