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外化的人生感怀 ——《浮生二十四小时》在京发布(2)
导语:杨凯生的摄影作品不刻意追求令人惊艳的光影效果,但其中透着的人生感悟、人文情怀却总能不经意间拨动读者的心弦。

三联李昕介绍成书缘起:

我想从这本书的来历说起。杨凯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银行家,但我和他原本不认识。今年四月,我接到外地一位朋友的电话,此人是一家出版社的社长。他说杨凯生先生有一本摄影集想在三联出版。我当时的直觉,有两个疑惑,一是三联基本上不出版摄影集,不要说是业余摄影爱好者的作品,就是专业摄影家的精品,我们也极少会考虑,因为我们不是艺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机构;二是我的朋友原本就是出版社长,为什么他自己不肯出版,而要把书稿介绍给三联?但我的朋友解释说,杨先生认准了三联,而他的书也特别适合三联出,让我别抱成见,先看看再说。于是我到网上查资料,了解到杨先生热爱摄影,每每出国访问,拍得大量佳作,曾多有作品发表,颇得专业人士称赏。对此我也不以为奇。因为喜欢背着国内相机出游的文化人和企业家实在太多,连我本人也是其中之一。我甚至颇以自己的摄影水平为得意,常向朋友们炫耀一番,陶醉在一片赞赏声中;或选几张作品拿去发表,甚至直接给图书作插图。但我却从来不曾想过要出摄影集,因为做编辑一行的都知道,出摄影集对一般的出版社来说是个近乎奢侈的要求,非专家名家难于实现。所以,对杨先生的作品,我最初是不大看好,也不抱希望的,觉得这不过是一种“玩票儿”,不能当真的。但是碍于朋友的情面,总要和杨先生见个面。

谁知一见面,杨先生的作品就把我震撼了。以我个人的业余摄影经验,我掂出了杨先生作品艺术上的份量。看过百来副精选佳作以后,我脱口而出,这是真正专业水平的艺术作品。每一幅画面,从捕捉,取景,构图,用光,景物配置,色彩搭配,一直到人物的眼神、动作,景物的特征,环境的氛围,处处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准。作者眼光的犀利,感觉的敏锐以及出手的敏捷,把握动态或瞬间情景的技巧,绝非我辈业余爱好者可以比拟。这样的作品,在专业美术出版社出版摄影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于是我开始觉得此公不简单,出版有文章可做。但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专业摄影集,三联一般来说是不出画册的。在这个前提下,即使有了一幅幅好照片,也如散落的珍珠美玉,不把它们串接在一起,仍旧是难以合盘托出的。正在思考之间,杨先生却拿出了他早已为本书配好的文字,并立即说明,这些文字,是他与出身北大的女才子叶冰合作的成果。仔细一看,才知道杨先生早有了完整的编辑策划和构想。他以《浮生二十四小时》为题,以一日一夜的时间为序,将拍摄于世界各地反映各种不同风物、文化、人情、世象的照片组接在一起,每幅图片配有文采生动而含蓄凝练的内容说明,画龙点睛,言简意赅。这些文字充满诗意,极显才华,又富有闪光的哲理。而全书编辑的角度更见巧思,提纲挈领,将一条思想的同时也是文化的主线贯穿全稿,使人了解作者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观光客和摄影家,他是带着自己独到的观察和思考,带着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特别是对于人性的认识和对文化的感悟从事摄影创作的,他要用这百来幅作品展现当今世界的浮生百象,表达他对美的事物的赏鉴与赞颂。我不尽暗暗称奇,没想到这位银行家如此懂书,懂出版,更懂得三联。他对这本书的定位竟然就像为三联量身定做的一样。熟悉三联的读者都知道,三联将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定位为“文化的艺术,艺术的文化”。而《浮生二十四小时》不正是这样的一本符合我们期待的书吗?

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杨先生在与我们讨论编辑设想时,竟然将这本书的开本、尺寸、封面和内文用纸、印制工艺都规划得清清楚楚。他不图豪华但求雅致,不事铺张只讲品位。他的设想与我们完全不谋而合,甚至在后来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的编辑时时感到他的创意高人一筹,令人从中受益。于是我感到杨先生以企业家身份从事艺术创作,本属跨界之举,而他对艺术的感觉,对文化的悟性,以及对文史的热爱,却使他在编辑、设计等方面触类旁通。这不能不归因于他深厚的文化修养。通过后来的接触,我们了解到这位中国著名的银行家,原来是一位与书为伴,手不释卷因而满腹经纶的文化人。我觉得,书如其人,只有这样的文化人,才能拿得出这样富有文化感觉的书。同时,我还以为这本书的设计和定位,也反映出杨先生谦虚、低调、内敛的行事风格。他坚持不做精装,而采用朴实无华的平装本出版,为的是让更多读者便于阅读;他坚持以普通作者的身份出书,不愿将银行家的身份曝光,以致于本书的作者简介中甚至没有提到他在银行界的任何职务。所有这些,都更加增添了我们对他的敬重。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