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地方债务良性循环
2013-12-23 19:44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杜涛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还要保持地方债务的良性循环,适度举债对于资产管理和经济发展都是比较有效的。

经济观察网 杜涛/文 地方债务的问题反反复复的炒来炒去,已然不知道多少遍了。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及其政治前途的主要决定因素一直依赖于地方GDP增长。这些标准鼓励官员进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而这些项目短期内虽然提振了经济增长,但长期而言却加大了财政风险。地方政府不惜一切追求经济增长,导致地方负债激增,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

2013年12月23日,社科院发布了中国首份资产负债表报告《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指出,中国国家净资产在2011年已超过了300万亿元。2012年中央与地方政府总债务接近28万亿元,占当年GDP53%。其中地方债务19.94万亿元,须引起高度关注。

虽然审计署继2011年公布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普查”后,迄今尚未有未偿还债务的全面审计结果,但2013年6月公布的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债务情况的抽查结果显示,部分地方政府负债累累。例如,其中一个省会城市的未偿债务占其财政资源的比例,如果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这一比例则高达220%;有9个省会城市的未偿债务占其财政资源的比例超过100%。

日前,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要求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其中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今后,通过强化离任责任审计等措施,对盲目举债行为均要记录在案,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已离任的也要追究责任。

中组部的规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抑制在任领导班子借债的冲动性,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扩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的决定,等于在以前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的基础到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上会慢慢放大、放开。

穆迪副总裁、高级信用评级主任Debra Roane认为,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不再简单地以经济增速作为考核依据,而是把健全的财政管理等指标加入考核体系。这一变化对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具有正面的信用影响,因为不惜一切代价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诱因减少,这将有助于逐步灌输财政纪律,同时遏制或有债务、准政府债务快速上涨。新的考核标准可提高借贷的纪律性。地方官员会对其投资和借贷决定负责,其中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相关借贷。地方政府官员对这些决定的处理会成为其升迁的主要因素。预计新标准会减少在地方官员任期接近结束时发生的非生产性基础设施项目的激增。与此同时,继任官员必须偿付前任政府欠下的债务,这将有助于提升政策和政治延续性,进而改善治理水平。

自行发债的放开,会给地方政府一定的冲动性,而建立地方债务追究责任机制,则会在冲动性上加个缰绳,让地方债务回归到合理的位置。但是对于离任的领导,特别是升职的地方领导,如何审计,将会又是一个问题。

地方债务的扩大对于宏观经济和财政稳定也至关重要,会危及中央的主权信用评级。如果预算外债务大量或突然计入到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那么此类债务的不稳定上涨就会威胁中央财政健全。此外,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监管相对宽松且不透明的影子信贷市场进行融资,如果出现信心危机或加强监管导致信贷资金流向地方融资平台受阻,就会发生信贷收缩。

因此,应该让地方债务的数据保持合理稳定的发展势头。对于已经存在的地方债务数据,要重视。地方债务是一个存量,偿还地方债务,要查看地方政府口袋里有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的资产。

另外,还要保持地方债务的良性循环,适度举债对于资产管理和经济发展都是比较有效的。还要防止债务出现流动性风险,保持到期债务按期偿还。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