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2013年3月5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称,将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定在7.5%,而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城镇化会议为2014年的经济政策和改革日程定下了基调。会议并未公布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但从会议新闻稿的措辞来看,为了推进改革、控制地方债务,决策层已经准备容忍更低的经济增长。
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如果决策层对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动真格,他们将不得不容忍地方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增速放缓,中央应当而且有可能将7%设为2014年经济增速的下限。
这正是中国银行家们所担心的,中国银行业协会12月23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中,银行经营风险加大,不良率出现反弹。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如淘汰落后产能)造成的信贷风险加速”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31.6%的银行家认为未来最可能出现不良率偏高的业务是“小微企业贷款”;61.3%的银行家认为长三角区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良率可能承压最大,这可能与当地小微企业相对集中、风险传染性较大密切相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的关注度一直较高,也受到43%的银行家关注。
“改革一定要有阵痛,不仅包括经济放缓,还可能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上升。”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专访时称。
地方债务是银行家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多数银行家认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充分的信息披露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前提。同时,随着地方政府性债务陆续到期,银行家对于债权人权益保护和政府行政干预行为更为关注。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12月23日透露,2012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加总债务接近28万亿,占当年GDP的53%,其中地方政府债务19.94万亿。
《报告》显示,银行家认为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最主要的四个风险点依次为:“无法掌握全口径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导致风险难以准确估算”(62.7%)、“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风险监控难度日益加大”(58.3%)、“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难以支撑债务偿还”(56.6%)和“资金使用不规范,难以监测平台贷款资金流向”(49.7%)。其中三个都是源于信息不对称,由此可见充分的信息披露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前提。
中国银行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既有地方债可能需要财政加银行用相当长时间来解决,但更需要解决的是产生地方债的机制,否则解决了存量,又产生了巨额增量。
64.6%的银行家认为小微企业贷款虽然“违约率高,但损失率较低,批量经营可能降低整体风险”。但仍有36.5%的银行家对小微金融不良率上升表达了担忧,认为小微金融“风险管理难度较大,可能导致不良率的上升”。
由于经济下行,2014年某些区域及产能过剩领域的不良资产或将呈现一定上涨趋势,而政府显然已对此有一定的准备。
2012年2月,财政部和银监会联合下发《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财政部6号文”),规定各省级人民政府原则上只可“设立”或“授权”一家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参与本省(区、市)范围内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工作。
12月初,银监会《关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开展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资质认可条件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至各地银监局和地方法人银行金融机构。
自此,银监会以清晰规定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准入门槛。即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且为实缴资本;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适宜于从事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的专业团队有健全的公司治理、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中国银行业的黄金发展十年或已过去。”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近日在央行的一次会议上称,而对于银行业来说,改革还需进行,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