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16-05-19 15:39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作为首家总部位于地级市的全国性寿险公司,其管理者——东吴人寿总裁徐建平,俨然像一位创新“潮”人。
这位拥有30年多年财政金融从业经历的地道苏州人,甫一见面,就向记者聊起了萨利姆·伊斯梅尔的《指数型组织:打造独角兽公司的11个最强属性》,透露其崇尚指数性思维,关注“三生”领域(生产、生活、生态),投资策略青睐价值与创新思维兼具的标的。
就在2015年,成立三年的东吴人寿首次实现当年盈利,其走有别于传统险企的差异化之路,致力做“社会保障服务商和财富管理供应商”。在社会保障服务领域已经覆盖近700万人,且交出综合投资收益率达12.55%的年度成绩单,连续两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或许缘于其过往的投资经历,以及创新、突围特质。对2016年的投资趋势,徐建平并不悲观。公司投资团队自年初避开熔断,加仓至今,尚有浮盈。这是为什么?
经济观察报险资领军人物系列报道之五,聚焦东吴人寿总裁徐建平,听其诠释不一样的保险资产配置战略与战术。
资产与负债“双轮”驱动
经济观察报:成立不过三年多,无论是投资业务还是承保业务都形成了自身特色,东吴人寿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徐建平:公司定位于“社会保障服务商和财富管理供应商”。首先是回归保障——聚焦于社会保障服务,我们认为,这是保险行业的自留地,必须要做深做透,这在新公司中比较独树一帜。如,我们与苏州社保中心合作的补充医疗保险项目——医保康,已覆盖近700万市民,首创的“四位一体”苏州救助模式(保费补助、实时救助、年度救助、自费救助)也得到了国务院督查室和保监会的肯定;创新实施的企业团体年金项目全面推开;另外,苏州作为税优健康险试点城市,东吴人寿是前两批12家获得经营该险种资质中唯一一家成立十年内的新公司,四月中旬,我们税优健康险的首款产品也正式获批,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相关工作。
相信一旦试点推开以后,在税优健康险试点方面,我们会走在行业的前列。地方政府对此也比较重视支持。在苏州试点,我们会从国企开始,逐步拓展到机关事业单位,然后考虑大范围推广。
经济观察报:那财富管理供应商呢?
徐建平:其实,“社会保障服务商和财富管理供应商”既是保险的本质要求,也符合大金融的发展趋势。我们看准了金融业发展的这一主流趋势,致力于种好财富管理这块“责任田”。
我们希望抓住大资管领域,做强投资,这一战略非常明确。因此,我们将资产管理业务移师上海,希望更好地借助金融中心信息、人才、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资管提升的效果正在显现,连续两年投资收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也为支撑负债业务发展和转型奠定了基础。
经济观察报:公司推崇资产型趋动还是负债型趋动?有何战略规划?
徐建平:传统意义上,保险是负债驱动型,现在行业中既有资产驱动型公司,也有精于负债端经营的险企。我们希望是双轮驱动的模式,不出现偏颇。所以我们提出“双轮驱动”,负债和资产要相互驱动。事实上,双轮模式效果不错。
目前公司内勤员工1100多人,全系统包括个险代理人队伍有一万多人。现在已开始全国化布局,在机构覆盖江苏、河南、四川、安徽、上海等地的基础上,山东、北京分公司今年准备筹建开业。公司战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全国化:即实现从区域化经营到全国经营的跨越。目前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是集团化,我们希望从一个专业的寿险公司,到保险金融集团的跨越,接下来,我们会启动一些与公司战略契合的投资,包括今后会考虑设立保险资管公司。
第三步是平台化,即整合资源,打造成保险金融解决方案提供商。
“三个平台”背后
经济观察报:具体而言,公司准备怎么做?有何创新之举?
徐建平:公司未来将打造三个平台。一个是以账户化改造为基础的客户经营平台。前年以来,我们实行了以移动化、数据化、体验化为主题的创新1.0版。重点是移动化,我们目前基本实现了移动办公、移动展业和移动服务。
今年,我们将开启“帐户化、生态化、智能化”的创新2.0,重点是帐户化改造。通过加载支付联通功能,改善客户体验,增加互动频率,推动公司从保单中心向帐户中心和客户中心转型。我们去年曾向监管部门提交了有关设立保单登记结算中心和账户化改造的项目建议书,得到了监管层的肯定。
这样的想法可能与我的证券基金从业经历有关。从金融行业来看,保险跟客户之间关系,靠的是一张张保单而非账户。但银行也好,证券也罢,都已经实现了帐户化管理。通过保单与客户联系毕竟不多,如果帐户化以后,保险要素得到激活,互动频率就会提高。在此过程中,还有一些可供挖掘的数据产生,这是账户化的关键价值。所以我们希望从基础层面入手,通过账户化改造,打造客户经营平台。
其次,打造社会保障服务综合平台。这与我们的定位有关,从大病保险、基本医保经办到税优健康、税延养老、长期护理试点,力争四支柱全通关,整合内外部资源,构建健康管理体系,如在转院治疗等方面提供便利,形成综合服务平台。
再者,搭建一个专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即抓住大资管的趋势,把握当前投融资改革的机遇,发挥保险资金运用的优势,让居民的财富,包括保险资金,能够更好的保值、增值。由于保险与健康养老产业具有天然的融合偏好,我们也考虑,在养老健康产业方面进行战略布局,从保险到服务到投资到产业,延伸价值链,发挥协同效应,构建生态、闭环和平台。
“三生”投资策
经济观察报:一、二级市场的投资策略方面,有何考虑?
徐建平:今年市场上更多的是结构性和阶段性的机会,我们在仓位布局上一定要适度,机动灵活,留有余地。通过对仓位的整体控制,自下而上地精选投资品种,来获取绝对收益。
为优化风险收益匹配,我们去年加大了另类投资,包括不动产,基础设施,以及股权的投资力度,特别是较早进行了夹层基金方面的尝试。参与发起了首家险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源资本。在投资中,更多借助间接方式,如不动产投资全部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进行。
经济观察报:去年公司整体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2.55%,除得益于占比愈七成的固定收益贡献外,战术上有哪些权衡?
徐建平: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于权益类投资,去年我们在五千点左右的时候,除了必要的底仓之外,大幅减仓。当时想法很简单,指数经过一长段时间上涨后,到5000点时大概率会深幅调整,但是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大幅度跌幅。不过在这之后,我们也积极参与救市。
由于考虑到尚存在不确定因素,我们在去年年底进行了减仓,今年1月的大跌,我们也有幸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规避。在年初股指大幅下行之后,我们又开始加仓。总体上,我们在择时方面做的不错,保住了投资成果。
经济观察报:什么时候可能调整策略?
徐建平:目前还要再观察。经济增长积极的因素仍在,中长期看,我相对乐观。今年会关注三项大方面的走势——经济增长、通胀、改革进程。短期内经济向好趋势仍在,但期间会有一些不确定性的考验。
经济观察报:目前市场与政策环境下,你看好哪些行业?
徐建平:我们的投资理念一直是价值加成长,但中国经济而言,成长性更为重要,这与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有关,所以会瞄准符合经济转型方向的产业。
我个人总结为“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生产,包括工业4.0,制造业2025等;生活,即消费升级,包括养老健康服务业等,相信养老健康未来会成为最大产业之一;生态,侧重美丽中国、环保等领域。在“三生”领域,筛选并投资成长型的新兴创新产业。
经济观察报:你提及《指数型组织》。有人说,为什么只创业 18个月的YouTube,就被谷歌以14亿美元收购?为什么共享经济的先行者Uber,估值高达650亿美元?因为“指数时代”来了。你怎么看?
徐建平:在投资方面,我们希望在“三生”领域寻觅“独角兽”。借助指数性思维,发现那些技术和创新呈指数增长,发展速度、价值点以10倍到100倍扩张的“独角兽”公司,即青睐价值与创新思维兼具的标的。相信中国“独角兽”公司会越来越多,当然也需要我们用一双慧眼去甄别。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