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者易会满挑战几许?东方“摩根”姜建清的背影渐远

欧阳晓红2016-05-25 11:13

经济观察报记者 欧阳晓红 胡群 北京报道 也许用东方“摩根”形容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并不为过。他即将告别执掌16年的工行。

这位很多时候都在跟自己交流,穿着“燕尾服”的银行家——表面儒雅,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而且总是那么斗志昂扬。职业银行家都有类似性格共性。

而今,他终于转身。其下一站是领导筹建中国中东欧金融公司。“姜建清又开始了奔波、到处飞的日子……”市场目光追随着他的背影,一幅幅似曾相识的画面再次浮现。“以他的能力和状态,再干十年也没问题。”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说。“16+1”中东欧金融公司雏形始于2015年11月在苏州召开的“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和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方提出,由工行牵头,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参与设立16+1金融公司,探讨通过商业化运作支持成员国之间产能合作。

或许,姜建清的血液里还流淌着外滩十里洋场银行家之精神气质。那个时代聚集在上海滩的银行家们,大多系中国传统书香门第精英。

如果说上海人陈光甫系中国近代第一银行家,彼时人称“东方的摩根”;那么,此时承载得起此称谓的人可能非姜建清莫属。他们的共性不只是沪派,更有职业银行家的担当。

姜建清,这个在中国金融界、甚至国际金融舞台上响当当的名字。在工行基层体系可能不及外界描述得那么光鲜。有时,某篇工行报道之评论区中会掺杂基层员工之诘问。或是资本使然,银行家的潜台词亦蕴涵资本家之意;但这不妨碍组织和业界对其的评价。

其实,“近日工行党委书记会上已经给予了姜建清高度评价。”5月19日,一位工行高层接近人士说。他认为,姜建清时代有三大创举:开启具国际视野的职业银行家之旅;建立了大型银行董事长与行长的高效履职机制;构建了面向全球的大型银行创新机制。”

这位人士透露,履行完相应程序后,不超过两周时间或会召集董事会,聘易会满为新任董事长。

即将进入易时代的工行,挑战几许?姜易之间逻辑关系如何?何为真正的中国职业银行家?

姜易之间

倘若细观工行2015年报,会发现姜建清的任期至2018年1月,似乎尚未到期。其不只是现任工行管理层中,任职时间最久的高管,更是工行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掌舵者。

了解央企人事任免流程的人士解释,到期是指董事会聘任,毕竟目前尚未解聘。但这不是问题,届时可召集董事会商议。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动着。尽管,此时此刻,工行尚未公告易人。但逻辑上,党委书记变更之后,接踵而至的将是董事长一职变更。“整体安排几年前就开始了。”上述接近人士称。他指的是,工行管理层谋篇布局,寻找最为合适的高管人选。几年下来,同样精明、同是江浙人的易会满在统筹管理方面业已成熟。

他相信,站在巨人肩上的易会满可以传承姜时代的三大创举,虽然不乏挑战。

姜易之间,易将之时,如果翻开工行现任、历任高层履历,不难发现:无论姜建清,还是杨凯生,或易会满,包括钱文挥均出身江浙。

而且,姜建清与易会满的经历颇为相似。一个是1984年加入工行,一个是1985年加入;均历任分行副行长、行长,总行副行长、行长。惟一的不同是,姜在2005年,即工行改制上市之后,任工行董事长,未经历副董事长一职。而易的仕途时间线是:副行长—行长—副董事长—拟任新董事长。

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早在三年前,2013年5月工行公告,因行长杨凯生即将离任,为确保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董事会决定聘任易会满为行长,其任职自国家有关部门核准其行长任职资格之日起生效。

其时,工行还公告,因年龄原因,王丽丽不再担任副行长,相应辞去执行董事、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职务;因工作调整,李晓鹏不再担任副行长,辞去执行董事、董事会管理交易控制委员会委员职务。

也许是巧合,又一位江浙人出任了工行的一把手。

这样的安排也许有其特别之意。按照一位金融界资深人士的话说,出身江苏海门人的姜建清对江浙人天然有种亲近感,而且“踏实、精明”可谓江浙一带人的显性标签。

但好的一面是,工行整体掌控能力无可厚非,管理绩效明显。加之,总行“集权”策略,工行姜时代的业绩有目共睹。

令人诧异的是,姜建清时代历经两任行长,如杨凯生、易会满,从未有过董事长与行长之间的杂音。“相对其他几家大型银行,这非常难得。”一位工行高管接近人士说,“这足以证明姜建清作为职业银行家的专业化程度。”

舆论曾有过“杨凯生姜建清搭档被视为银行业高管团队梦幻组合”的报道。两人经历了工行股改、上市和跃为全球最赚钱银行的全过程。

易会满姜建清又何尝不是最佳搭档?前者的业务能力备受业界认可;其一直主张加快业务转型,否则缺乏持续盈利的动能。

至于姜时代的三大创举,如“开启具国际视野的职业银行家之旅;建立了大型银行董事长与行长的高效履职机制;构建了面向全球的大型银行创新机制”等,“易会满应该有能力传承下去。”上诉工行高管接近人士说。

与易会满搭档的或是现任监事长钱文挥,有消息称,其将担任工行行长一职。阅其简历,许又是巧合——系地道“江浙派”。诸如,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历任建行上海分行行长、交行副行长兼上海分行行长等。

“如果没有数年前的整体战略布局与战术安排,很难想象会有今天这样的成果。”上述金融界资深人士称,“恰是这样一种谋略与国际视野非常人所具备。”

在这位人士看来,职业银行家都是棋盘布局高人。姜建清可谓真正能站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银行家,其不仅颠覆了中国银行业高管从业的规则,更构建了具世界战略眼光的全球布局。当然,其可能也是极为“孤独”的小众,很少有人走进他们内心。

易与不易

当定义某人为类似摩根那样的职业银行家时,其内心承载的资本诉求与机构责任非常人可以理解。但你通常只看到其儒雅、睿智的表面;看不到其内在伺机趋利的强烈动机。

某种程度上看,中国缺的不是大银行,而是职业银行家。所谓银行家职业化,即银行家职业的市场化。

也许姜建清的职业银行家传奇不可复制。勤勉,刻苦专研,以及过人经商才能之外,有几人真正会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逆境下,“与地斗”、“与人斗”?

所谓“与地斗”是指当年工行以利润价值导向设置分支机构,取消企业类似行政区域划分那样下设机构;且在全国撤并无效益的分支机构。“与人斗”是指囿于当时人浮于事,大量冗员压之现状,工行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施“末位淘汰”机制,包括买断工龄等多管齐下,减员增效。

姜建清曾坦言,工行过去滥招人员、广设网点,网点最多曾达47000个,目剩下28000个分支机构,减少的近2万个网点业务由电子、网上银行代替,降低了运营成本。

从“下乡插队、煤矿工人,到基层柜员,再至行长、董事长、退休筹建金融公司”,姜建清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画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圆,很励志,也不乏困惑。

一位工行中层管理人士称,姜建清无愧为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银行家。诸如,其具国际视野与独立思考之定力,不盲从,遵循商业规律,顶住内外压力,在经济上行期使工行保持自己的发展节奏与战略,坚持自我。此外,有前瞻判断与强大的趋势把握能力,股改后一直大力推进工行转型,引领行业之先,在整个银行业今天走到新的节点,果断革新求变,大象冲浪,重塑自我。

就其成绩而言,业内外高度肯定,金融同业高度评价,但内部稍有异议,有位基层员工称五味杂陈,宇宙行的员工似乎没有收获与宇宙行相匹配的奖励与荣耀。

回眸过往,1984年1月1日,工行成立,同年姜建清加入工行,仅在1995年,短暂离开工行,参与上海城市合作银行组建,1997年再次加入工行至今。先后作为工行的行长及董事长,姜建清经历了发轫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国有银行改革全过程。2000年姜建清接任行长职务时,工行在外界眼中是一个坏账累累的臃肿官僚机构。当时中国银行业曾被业界认为已经到了“技术性破产”的边缘。直到2000末,工行不良资产余额10174亿元,不良资产率25.6%。

相对于2006年至今,中国银行业的黄金十年,2000年至2006年,才是中国银行业逐步建立起现代管理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并让全球金融市场认知的6年。

2004年10月18日,工行成立以姜建清为组长的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工作部署和进程监控。2005年4月18日,国务院批准工行股改方案。4月,中央汇金150亿美元注资工行,5月,由财政部委托,工行的1700多亿损失类贷款和700多亿非信贷不良资产合计2460亿元损失类资产被剥离给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直至2005年6月27日,工行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签署可疑类贷款转让协议,仅用70天,工行即完成了财务重组。

2004年10月初,时任行长姜建清启动工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进程。2005年8月30日,工行与高盛投资团签署投资备忘录,该投资团拟出资36亿美元购入工行10%左右的增发股份。然而,由于“贱卖论”甚嚣尘上,10月28日工行股份公司成立之后,引进战略投资者都未能得到相关部门批复。直到2006年1月27日,工行和高盛投资团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高盛投资团以37.8亿美元购入工行8.45%的股份,这一价格比2005年8月30日签署谅解备忘录时确定的价格高了5%,在每股净资产的基础上溢价22%。

按照姜建清当时的说法,此结果一方面与工行自身的特点和在中国银行业的地位有关,另一方面与中行、建行先于工行引入战投,工行的投资价值被外资金融机构逐步发现和发掘有关。

2006年10月27日,工行宣布,A股和H股分别在上海证交所和香港联交所主板开始挂牌交易;堪称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IPO交易

姜建清称,“工行成为首家香港和中国内地同步上市的企业,创造性地解决了诸多制度和技术上的难题,开创了A股H股同时同价发行和同步上市先河。”

2006年完成股改上市后的五六年间净利润年均增速始终保持在30%左右,总资产增速在15%左右。2007 年,工行的总市值已达全球金融业第一。

不过,曾在2013年8月,工行将蝉联6年全球市值第一大银行的“宝座”让位于零售业务主导的美国富国银行。当然,名次只是数字游戏,资本市场回暖,工行股价回升,工行市值重回全球第一并不难,但既便工行市值全世界排名第一,其业绩水平与投资回报率尚不能跻身第一。

曾有工行领导这样反思市值被超:战略上工行市值第一是负担而非资产。为争第一的目标,没少干杀鸡取卵的事情。激励考核导致银行经营者重规模轻效益,不注重内涵价值,浪费大量有效资源,做很多面子工程。

姜建清亦表示市值并不代表一切,原工行行长杨凯生亦说过“要从资产持有大行转变为资产管理大行”。工行虽曾丢了全球市值第一大银行,仍然是“全球最大资产规模银行”,可这并不值得骄傲。“轻资本”正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转型的共识。

问题更在于,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告别利润高速增长时代的商业银行如何真正践行结构转型、转变增长方式?如果激励考核机制不变,如果银行还抱着争规模、抢市场份额的心态去经营,所谓转型调结构可能是变着花样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终会令银行丧失核心竞争力。

2015年工行录得净利润2777.20亿元,营业收入6976.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5%、5.9%;2016年首季,资产规模达22.88万亿,仍是目前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一家银行;营业收入1938.89亿元,净利润749亿元,同比分别增7.02%、0.60%。如此,大幅低于几年前净利润动辄30%的增速。

但这样的业绩来之不易。在易会满看来,利润总量越大,增长难度也随之增加。现在工行净利润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5年前的1.7个百分点、10年前的7.3个百分点。2015年的净利润超过了2000年之后8年的利润总和。而且从其他指标看,拨备前利润比上年增长7.6%, 成本收入比下降1.24个百分点至26.69%;资本充足率上升0.69个百分点至15.22%,高于监管标准。“各家银行在去年这样的经营环境下,取得利润的正增长都是难能可贵的。”姜建清在今年3月的业绩发布会上说。他介绍,国际化、综合化已成为工行重要的盈利组成部分。工行已成立证券、保险、租赁、基金类、股权投资基金公司。

与此同时,“工行已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银行和网络融资银行。”姜建清在今年1月8日“互联网+”金融大会上称。

然而,在姜建清即将离开之际,工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正遭遇人才危机。工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旗、产品创新部总经理薛鸿健、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毛宇星三位“e-ICBC”战略推进者已于近期离职。

对于工行而言,近期离职的远远不止以上三位,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业人士向经济观察报称,投资银行部等多部门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处长都已空缺。

“工行的企业文化是强调团队,而非个人。”一位工行中层人士向记者称,受益于良好的公司治理,无论什么级别的个人工作变动,都很难影响整个战略的实施。

不过,人才欠缺不仅只是工行,随着科技金融以及民营银行势力的逐渐壮大,越来越多传统金融行业的人才投身到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机构并没有一套系统化的方法吸引、培养这些人才,让其融合其中,因此,它并没有形成一个持续的人才流动环境。”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何大勇向经济观察报指出,传统金融机构目前的管理模式已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缺乏吸引力。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意味着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的深刻变革,中国银行业增长将全面趋缓,将会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甚至是生存挑战。

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需要易会满这样的继任者具有更强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对金融专业更深刻的理解能力,以应对更加成熟的市场、消费者和监管。此时的中国银行业面对的已经不仅仅经济新常态、人才欠缺,国际金融机构的进展,还有蚂蚁金服、腾讯等互联网企业“跨界”的威胁。这也是一代中国职业银行家的新使命。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