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审核经历“噩梦一周” 投行解读:风声会更紧!

郑一真2016-05-28 11:05

经济观察报记者 郑一真 北京报道 二级市场的低迷状态依旧在持续,而一级市场上,又传出了IPO审核更趋严格的信号。5月23-27日的一周,发审委就IPO项目共召开了两次会议,审核了4家企业的IPO申请,这四家均已过会。而此前的一周,堪称IPO的“噩梦之周”,审核4家IPO企业,3家未过会,当周过会率骤降至25%。而在此前的4月份,17家公司首发申请,只有一家未通过。

对IPO风向异常敏感的投行解读出了不同的意味。

“市场低迷,为了减少对二级市场的冲击,只好每次只发几家,有意控制发行节奏。”上海某知名券商从业十余年的投行人士如此解读。

这样的日子里,券商投行们并不好过。“感觉现在IPO、再融资都会卡得很严。”IPO节奏放缓打乱了李斯(化名)的全盘计划。在北京某投行工作了四年,李斯手下本来明年可以出来的项目,可能预期后年,“我们做项目的时间表已经不是从项目启动到最后融资,只能是到过会,至于之后什么时候才发批文,得看市场情况。”更令李斯无奈的是,其手头有些项目是从海外回归A股,如今进退两难。

“带病上市”接连被否

截至5月25日,发审委当周又放行了两家企业的IPO,让正处于排队中的拟上市企业松了了一口气。但就在此前一周,发审委一口气否决3家企业上市申请,令不少投行人士压力陡增。

近日,大盘持续“鸡肋”行情,券商裁员减薪风声四起。在这样的行情下,IPO审核的细微变化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近期,市场猜测监管风暴已经刮向IPO,审核趋严迹象显现。

市场传言,监管层可能会集中清理IPO排队中一批净利规模比较小且盈利出现下滑的企业。在广州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看来,“最近口风紧,一些上会企业如果业绩下滑,上去也会沦为一个新的壳,监管部门会平衡一下。”之前IPO申报项目会严格按照申报时间来审核的,这是比较公平的办法,但现实是在会的企业质量有好坏之分,如果严格按照申报时间,也是另一种不公平。“通过清理一部分业绩差的企业,可以把优质的企业往前提一提。”

据Wind统计,今年1-3月,每周6家或以上的企业上会,但进入4月,每周的上会企业数已经缩减到了4家。截至5月26日,今年以来共有95家拟上市企业上发审会,其中5家企业的首发申请被否,2家企业取消审核,88家企业成功过会,过会率达到92.63%。而自4月以来,过会率只有83.87%,被拉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证监会5月20日当周连续否决了吉林科龙建筑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西点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油恒燃石油燃气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的首发申请。

从证监会发审委会议审核结果公告分析来看,科龙股份被否的直接原因是现金交易及与实际控制人的资金往来。现金交易无法核查业务的真实性,而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资金往来存在利益输送的可能性。西点药业的硬伤之一在于其核心产品的专利技术、商标、商品是通过授权获得的,对公司的持续生产经营构成很大风险。除此之外,与经销商是否存在异常资金往来、毛利率远高于同行业公司等情况也被发审委质疑。

不过,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多位投行人士处获悉,证监会关于IPO的政策、窗口指导暂时没有变化。

在上述上海资深投行人士看来,这些发审委质疑的问题落点都在这些企业可能存在财务造假。财务造假没有证据很难证明,所以证监会提出这些疑问,如果拟上市企业解释不清楚就会被“毙掉”。“防‘带病上市’是监管重点,自从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上任以来,证监会内部对风控要求比较严格,行事风格也趋向保守。”另一名接近监管层的投行人士认为。

投行的阵痛

一级市场IPO的热度骤降,目前又临从严审核之风向,券商投行今年或将遭遇寒冬。

与之相对应的是二级市场行情不济,牛熊转换前景不明。A股近期一直表现不振,人气低迷,交易量已经较去年此时大幅萎缩。5月25日两融余额小幅下降至8256.33亿元,继续刷新18个月以来的新低,也归位至牛市前的水平。上述广州投行人士认为,IPO佣金整体上来讲,比去年会有下滑,这主要和发行节奏关系比较大,但相比经纪、投资业务来说,IPO业务的放缓可能会好一些。

IPO审核的微妙变化让投行的神经变得紧绷。对李斯来说,“现在必须谨慎、谨慎、再谨慎。很多之前都觉得会放松的地方,比如募投、同业关联等,最近感觉一直在收紧。”以前过会之后,一个月之内能拿到的审批文件,现在也要放低预期,等待监管部门依据市场情况放行。

李斯的遭遇只是券商投行的一个缩影。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李斯经历过批量奔赴港股和集体拆红筹回归A股的浪潮。2014年牛市还没到来的时候,李斯参与的很多项目都选择登陆港股;到2015年,又有大批准备去香港上市的企业都回归A股;而目前,他手中的项目也已全部瞄向了A股上市,海外项目基本上没有了。“这两年折腾下来,都回A股了,这些企业该拆红筹的拆红筹,进展到一半,现在政策又变了,中概股回来难度加大。本来觉得周期能够很快,拆回来一年多就可以上了,现在变得很不确定。”李斯说,一两年的折腾,很多都已从境外回归准备冲刺A股了,如果再折腾回去,除心理上不能接受外,实际操作层面也有很大的障碍,目前很多企业都交了申报材料,有些公司甚至都发了公告,所以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走一步是一步。

而投行转型思变之路道阻且长。“现在IPO是最难做的,今后我们会多往并购重组这块去看,多拿点这种项目。”李斯的项目组,IPO占到一半左右。上述上海资深投行人士也认同这样的转变,IPO有很多个人无法控制的突发因素,其所在公司在并购重组方面的业务比IPO多;至于IPO业务,其更关注成长性比较好的行业,比如医药、消费、能源、环保、TMT等。

另一个被投行看重的业务帮助境内企业进行海外并购,面临的挑战也逐渐增多。今年一季度中企在海外并购豪掷近千亿,成为海外并购最火一季度。根据Dealogic数据,中国今年一季度海外并购再创季度总额新高,录得922亿美元(183笔交易)。“之前中方的买家比其他竞争者高出很多的PE倍数去收购,很有竞争优势,但是外管局对人民币流出控制得也比较严格,中企收购海外企业的业务现在也不好做。”

不过,与IPO放缓以及从严审核相比,IPO暂停才是横亘在所有投行人士心中的不定时炸弹。“IPO也慢慢发着,只要它不停,哪怕慢一点也没关系。”上述上海投行人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