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的优质医疗观

陈仲强2016-07-23 07:55

经济观察报 陈仲强/文 目前,社会资本正在经历着进入医疗领域的最好时期,以前政策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定位为公立医疗市场的补充者,现在改成了参与者。说明社会资本属性的医疗机构逐渐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但目前多数社会资本类医疗机构的发展并不是很顺利,最大的掣肘因素还是人才。从国外来看,这一困境也仍然存在。区别之处,只是体系的不同促使了这一困境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其次,是社会资本类医疗机构的盈利诉求,目前国内部分社会类医疗机构对这一诉求较为迫切。国外的社会资本类医疗机构对医疗行业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期望是长期的,所以盈利诉求较为理性。医院本身并不赚钱,相关产业链可以实现盈利,所以这要分的明白。因为,这决定着一个市场,以及一个医院的发展前景。

当然,国内近期不断出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机构的发展,但问题仍然存在。从发达国家看,亦或就国内情况看,目前的困境还需要一个走顺的过程。包括我们,也在不断努力前行。但我们希望做一个百年以上可以传承的医院,所以首先要谈的是质量。

收益角度

收益,是每个社会资本首先要考虑的。在中国,现在大部分社会资本进入后的医疗机构还在学习中,那么就要理解这个叫医疗的行业的涵义。或者说,要对医院发展的运行规律有深刻的了解。而不是在运营的前几年就急于让营收打平,亦或者运行中,急切获取收益,这是最关键的。

国外社会资本发展医疗机构的模式较为成熟,医疗机构背后的资本对医疗有理性的认识,所以在营收方面不会太着急,而是将服务放在第一位,他们往往将医疗比作是百年传承的行业。事实上,这两种不同的认识和态度,造就了医疗行业服务环境、模式的不同。

北大国际医院现在还没有持平,但我们不着急。从去年11月看,我们医院日均的门诊量是800人次,到现在最高峰突破了2000人次,平均都在1700多人次以上。每天在院的住院患者在450人上下,高峰时期500人,低峰时期不低于400人,预计年底在院的住院患者会超过500人。再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手术,我们以三四级手术为主,现在已经做了4000台,到年底会达到9000台,或者突破一万。退回10年,应该说这是两个大三甲医院的基本量。所以总体看,我们的发展还是非常平稳,并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在运行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目前医疗环境中,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在前进中很艰难。但我们可以坚定的一点是,了解医疗卫生规律,了解医疗发展运行规律,从更长远的角度去看,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做成一个好医院。

这点来说,我们做到并不困难,我这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情——医生,从上学到现在。对这个领域很熟悉,而其他科室主任、大专家们也都是大三甲知名医生,我们有共识,去认真做一件可以传承的事。

当然,医疗机构并不是说一定不能赚钱。在这个链条中,医院服务是不挣钱的,但医院运行过程中,它整个形成的产业,也就是相关产业链是会产生利益的。类似于国外。当这两个因素分开后,服务会做好,收益也会跟上来。目前混为一体的模式或许并不太适合现时代的发展。

目前,在国内,社会资本属性的医院数目几乎超过了公立医院数目,但仍有问题存在,大的、成规模的不多。单级医院,在全球大概几万家。在国内,超过千张床的单级医院大概不会超过50家。

从我们走过的路来看,社会资本医疗机构的发展核心驱动力仍然是人才,而众多社会资本类医疗机构正在受制于这一因素。以人才为基础的平面上,医院有他对自身的认同,内部专家对运行模式的认同,之后有社会的认同,政府机构的认同,最后还要有患者的认同。这些多方认同才会促成一个医院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国内社会资本医疗机构普遍来说,力量弱,所以会出现一些负面问题。我认为,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理念的改变。未来,还将是一个需求大于供给的趋势。目前我们叫公立医院为主导,社会资本办医共同参与。过去叫补充,现在叫参与,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那么未来,对健康需求的空前增长,和不同层次的需求,可能对社会资本属性的医疗机构有很多机遇和发展空间。但这期间的运行,一定要分清楚盈利的角度。

优质医疗

多点执业,目前是社会资本类医疗机构最期望的事。但现在很多人没有把这个事情认识明白。

对于国内多点执业和国外多点执业,我觉得可能有些误解。各个国家,包括美国,并不是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医生可以随意到处去执业。比如日本的大医院中,医生你来我这儿兼职,我不允许,我没这个岗位。而本院的医生,在外面兼职,我也不允许,你挣着我的钱,你就得服务好我这儿。不能我这边工作着,你又到别的医院去执业,那两边的医疗服务质量都会难以保证。所以,国外的大医院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包括日本、香港、台湾都不允许。

我觉得,中国在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还没有完全探索清楚多点执业的概念与执业方式。当然,现在来讲,为什么做这个事?我觉得政府愿意做这个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北京希望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来补充现有医疗服务体系。而多点执业这样的鼓励政策,会解决社会资本类医疗机构在专家资源稀缺方面的担忧,希望各个公立医院打开篱笆,允许医生到别的医院多点执业,来促使一个医院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多点执业和国外的多点执业还是有区别的。

比如北大国际医院,所有医生,要完成北大国际医院交给的各项任务,我想这和任何国家的医院对医生的要求都是一样的,这个无法片面的去理解。在完成北大国际医院内部的各项医疗服务工作任务的前提下,我们同意、并不反对医生出去做多点执业。或者到外面去会诊,去指导。这是一个开放的态度。但实际上,一位好的、知名的专家,在完成本院工作的同时,还要做科研,外面执业的时间非常有限。做医生,是一个时间跨度较长的职业,虽然和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时间结束了,但医生就白天患者的情况,觉得有疑问处,晚上还要去琢磨,研究怎么用药,查看文献,不断学习,所以精力一般来说本院都不够用。

其实,我们目前的这些情况,和国外的医生职业情况几乎接近。但是根据我们的环境,也在尽自己的力去开放医生。我相信,随着医疗服务行业的不断成熟,一切都会变的更有序。

这也是多点执业叫的很响,实际运作起来比较困难的原因。

在整个医疗服务环境中,医院有自己的品牌,医生也有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形成,是需要通过技术和服务的不断提升而赢得。那么,医院也好,医生也好,自身水平的提升非常关键。同样,疾病越来越复杂的发病趋势,也逼迫一个好医生要去不断学习、搞研究。比如作为一名脊椎外科专家,我也有品牌。在形成个人品牌期间,我要不断服务患者,对于疑难杂症仍然要不断学习,为了应对更疑难的病症,我要去研究,探索。所以,多点执业,对于社会资本类医疗机构来说,是一个无法用一项政策来解决的问题。

用一句话来概括,不仅国外情况是这样,国内本质上也如此。唯有立足于优质的医疗服务水平上,才有资格谈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