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未酬奥巴马(下)

资中筠2016-12-07 15:35

受命于危难之际

奥巴马上任于美国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时。他的就职演说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历数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呼吁美国人打起精神,恢复信心,发扬美国的光荣传统,重温核心价值观,克服分歧,团结起来,重振家业。当然,历届总统的就职演说总免不了说一些鼓气的漂亮话,但是奥巴马的演说中这部分篇幅特别大、辞藻特别华丽、调子特别高,几乎像是出征前的战斗动员,甚至引用了乔治·华盛顿在独立战争最危难时刻的一句话:“让后世知道……在一个只有希望和美德才能成活的严冬……此城此国曾惊起迎战共同的危险。”

这正说明他对美国处境内外交困形势的严峻,特别是民气涣散,信心低落,是充分意识到的。另一方面,他也背负着选民渴求变革的期望。再加上有史以来第一位非洲裔总统的角色,让他有一种历史使命感,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这个特点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使其目标过于宏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从竞选到就职演说,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施政目标,涉及经济、教育、科技、医疗等各个方面。除了应对当前危机的临时措施外,总的方向是扩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使经济增长能惠及更多群众,缩小贫富差距,另外还有环保和新能源。其中最重要的、打上奥巴马标记的是医保改革。对外,则提出加强国际合作,也就是反小布什的“单边主义”,重视与盟国的关系,不再单枪匹马作战;同时继续帮助穷国,尽国际主义义务。诺奖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专门为文表示拥护,称之为“新新政”,也说明从某种意义上,它确实是继承了进步主义和罗斯福的“新政”的传统。在美国各种有争议问题上,他可以被定位为民主党偏左的自由派。

未竟之业

在一位美国总统卸任之际对他的政绩做出评价,为时太早,特别是当前的美国空前分裂。询诸美国人,人言言殊。据一项调查:不同团体对奥巴马的评价分野很鲜明:有关民权、环保、自由选择等组织对他评价很高,有的民权组织给他打满分,甚至有人认为奥巴马可以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载入史册;而保守派及其组织对他评价很低,有的极端保守组织甚至给他打零分。

奥巴马自己及其拥护者肯定的政绩,大体有以下几点:

1、扭转危机。经济开始复苏,就业增加,失业率自2009年的两位数降至2016年初的5%以下,新增千万以上就业岗位。

2、联邦财政赤字大幅缩减,2015年赤字比2009年减少70%。这主要是由于就业人数增加,新增税源,从而增加了财政收入。政府支出的年升率只有3.3%,达到艾森豪威尔政府以来的新低。另外,为95%的纳税人减税,只有年收入40万美元以上的人增税。

3、大幅度提升能耗效率标准,减少石油进口,达到汽油的出口大于进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国际上促成治理温室效应的《巴黎协定》。

4、通过《平价医疗法》,扩大医保覆盖率,受惠者达2000万人。

5、教育改革,其主要效果之一是减少了大学生还贷压力。

6、结束伊拉克战争,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在国外的战斗人员降到12年来最低;击毙本·拉登;达成与伊朗的核协议,打开与古巴关系。

看起来成绩斐然。但是从反对者方面来说,以上每一条都可质疑。首先,数字虽然来自权威机构,其中也包括像福布斯那种保守派杂志,但是多数都是政府自己发布的,有夸大成绩之嫌。关于失业率的计算法就有问题,有许多人根本无望就业,不在登记之列,还有半就业的也计算在内……更主要的是与实际应该受益者的自我感觉不相符。关于经济复苏,反对者认为太缓慢,甚至认为美国仍未完全走出危机阴影,或认为是市场自然的规律,不能算作政府政绩。对于花大笔钱拯救通用汽车公司之举争议最大。财政方面,赤字固然减少,但是国债大大增加,等于把危机推到后代。(关于负债增加这一点,拥护者很少触及,或辩解微弱,看来是一大后患)

在总的执政理念上,反对者对奥巴马政府最大的批评,还是政府干预过度。尽管奥巴马一再表明他是资本主义拥护者,在即将下台前发表的总结性长文中还说:“资本主义一直是世界繁荣迄今最大的推动力和机遇所在”,其拥护者也特别强调就业的增加都是在私营部门,政府实际上是在裁员、减少开支。但是反对者还是认为他的政策就是“政府接管”,争议最尖锐的还是他的医改方案。

关于医改

奥巴马念兹在兹的是医疗改革,他考虑此事非自竞选总统才开始,改革方案酝酿已久。他上任伊始急不能待地推出的第一项重大法案就是医改法。这是最复杂、也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谁都抱怨美国医疗制度不合理,但是一提到改革,每一类人都有理由对某一变动不满意。克林顿也曾提出过一个改革方案,而且内举不避亲,任命希拉里主持此事。那时还是财政赤字减少,经济最繁荣的时候,结果也以失败告终。

许多观察者都不理解奥巴马为什么急急忙忙提出这件事,认为不是好策略。一般说来应该先易后难,先做成几件比较容易通过的事,有了“政绩”,建立了威望,在国会多争取一些支持,然后再提出会更好。何况又在经济危机中,提出一项需要政府花钱(至少开始短期内需要)的事,阻力更大。

医保问题有那么紧迫吗?他本人没有解答过这一疑问。可以解释的是:首先美国医保制度的弊病众所周知,在所有发达的民主国家中,美国医保的覆盖面是最小的。固然上世纪60年代约翰逊政府通过了“医疗照顾”和“医疗援助”法案,大大改善了老人和穷人的医疗条件,但是比之其他发达国家,仍然是水平较低的,甚至不如中国的台湾地区——台湾基本上已经做到全民医保。奥巴马自己有从事社区工作的经历,对这点感触很深,改革这一不合理的制度,成为他的一种心结。这个理由是可以理解的。

回顾20世纪初,美国在生产力方面已经超过英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美国一向以社会更平等,民主制度优于欧洲自诩。但是老罗斯福总统一次访问欧洲,美国的劳工状况受到欧洲人的批评,他发现在“人道主义的行进队伍中美国竟落在排尾”,深感羞愧,为此下决心冲破层层阻力,推动一系列改善劳工生活生产条件、维护劳工权力的改革。现在奥巴马对医改有急迫感,应该也是相同的心情。另外,当时国会两院是民主党占多数,他可能认为这是推动国会通过的有利条件。这未始不失为一种策略考虑。在他大力推动下,确实于2010年国会改选之前通过了《平价医疗法》

(PatientProtectionandAffordableCareAct直译为《保护病人及付得起的医疗法》),或者干脆就叫做《奥巴马医保》。

但是他显然低估了反对意见之强烈。关于医改的争论旷日持久,耗费了他第一任的大量精力和政治资本。据知情者称,由于在国会遇到共和党议员一致的强力反对,成为一桩党派斗争之事,实质内容无人认真考虑,奥巴马本人也不关心其细节,交给议长佩洛西去处理,目标就是好歹必须通过。结果在各种利益集团和游说集团讨价还价之下,法案一再修改、妥协,变成一个大杂烩,文本有上千页,极为繁琐,而且有些条款自相矛盾,无法执行。拥护者与反对者没有人从头读完过。最后等于占多数席位的民主党凭“党性”通过,而共和党则无一人投赞成票。这本身就不能算成功。

2010年议会部分改选,民主党失去众议院的多数。2012年大选,奥巴马虽然获得连任,到2014年议会改选,民主党两院都失去了多数。所以方案虽然通过,激烈的争议始终不断。付诸实施,涉及预算拨款,阻力更大,举步维艰。刚一开始实施,就应技术准备不足,发生互联网失效,落下笑柄。全部成效尚未显现出来,奥巴马就要离任了。

支持者把这一法案说得美妙无比:使没有保险的人数下降到人口的10%,惠及千万人以上(人数计算从1200万到1800万不等),从长远看,可为美国人节省数十亿美元的医疗费用,使原来到2016年就面临枯竭的(老年人)医保信托基金延长到2030年。大幅减缓医保成本增加的幅度,为老年公民节约几十亿美元的处方药费;要求保险公司至少花掉80%的投保收入,等等。

果真如此,应该为民主党赢得选票,然而情况却相反。如果2012年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的话,6年之后如何呢?似乎对此法不满之声从未停息。这份法案既然没有几个美国人真能卒读,笔者作为旁观的外人,不会不自量力,也没有耐心来研究这一方案对美国各种人的得失利弊。本文只能就所见所闻得出一个粗浅的印象。

首先,这是一个意图毕其功于一役的,彻底改革的方案。新任总统如初生之犊,野心勃勃,想要经自己之手,不但圆了自己的梦,也是几代民主党人的梦。自称是“大手笔(a big deal)”,既要大幅度扩大医保覆盖面,使穷人都看得起病,又要裁减政府财政负担的高昂医疗费用。立意高远,实行起来道阻且长。

备受争议的规定之一是强迫每个人都要参保,否者就要罚款。这首先就违背了自愿的原则。原来看不起病的上千万人忽然都去就医了,而医疗资源的供应并未及时增加,致使保险费用陡增,都转嫁到原来投保人的身上,所以自法案实施以来,按规定首付的参保费不断上涨。对于一般量入为出的工薪阶层来说,切身感受是这项负担大大增加。在没有这个法之前,选择还多一些,而现在就要在被罚款与交巨额保费之间选择。换言之,那些被强迫参保的人等于替受《医疗照顾法》保护的老人和新增的2000万原来看不起病的人付保险费。如果自己不生病,就更吃亏了,所以有些年轻人宁愿罚款也不交保。该法的名称是“付得起的医疗”,而相当多的人首先面临的是“付不起”的参保费。

医保方案后面还附有一份更加激进的教育改革方案——“教育和解法”,包括一项增加上千亿学生贷款的计划。根据这项计划,大学生还贷的沉重负担减轻了,但转嫁到了政府身上,也就是纳税人的身上。共和党议员攻击这两个法案为“政府接管,裁减就业的法案”,不是没有根据的。

这里的问题还是涉及中产阶层。事实上,欧洲福利国家的弊病也是这个问题。高额累进税对于那些教育程度最高、对社会贡献最大的中产阶层最不公平。奥巴马医保刚好使美国中间阶层负担增加,其中也包括中小企业,因为他们必须为员工投保的费用增加了——尽管据说这都是暂时的。对于本来就付得起高额保费的富人,增减都无所谓。即便如奥巴马自己所说,总体的设计是最终大家都受益,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可以说,如果大多数选民确实都从这一医改中明显得到好处的话,6年后的总统大选可能是另一个结果。应该承认,这次选举固然有希拉里本人的因素,也未始不是对奥巴马政府某种失望的表现。

环保与能源

奥巴马另一施政重点是提倡环保,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生产。

在美国,环境保护实际上在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中已经提上日程,那时还没有污染问题,主要是湿地、森林保护,反对风景区无节制的商业开发。到上世纪60年代群众运动高涨时,治理污染、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一切改良派的主张,但是不断受到资本利益的阻挠,逐渐成为共和党与民主党对垒的一个题目。奥巴马的政治理念显然是与进步主义一脉相承的,环保是他一贯的主张。在他上台之前就发表过许多讲话,为节能减排大声疾呼,提出让美国变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为新能源的出口国,为制止气候变暖做出贡献,从而在美国本土增加“绿色就业岗位”。在任参议员期间,他曾投票支持若干有关节约能耗以及促进可再生与清洁能源生产的提案。上台伊始,他就与拜登一同提出一项宏伟的发展新能源的规划。

推动环保、清洁能源当然是既有利于美国,也有利于全人类的好事,而且美国以其实力理应在这方面其带头作用。不过与医疗改革一样,宏伟计划是一回事,落实起来又是一回事。在任期前两年,与推动医改法一样,趁着民主党在议会占多数,2009年6月就通过了《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由时任能源部长朱棣文宣布,声称这一法案不但能减少污染,还能为千家万户节约开支,增加就业岗位,为美国经济繁荣奠定强有力的基础。法案明确提出,21世纪的竞争是能耗效率的竞争,而美国应该起带头作用。这又是一项包罗万象的长期的计划,连节能建筑的标准、节能灯的生产和推广等等,都包括在内,提出了一连串计划数字。

政府方面宣布已经取得的成绩有:完成对烟草的管制,汽车、空调等能耗的效率有显著提高,往常逐年增加的能耗转为开始下降,清洁能源的比例逐步上升,进口石油大幅减少。这些成绩是实在的。不过反对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新的开采页岩油的粉碎技术的发明,与奥巴马的政绩无关。

能源计划的大部分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方见成效,例如大幅减少碳排放的达标期限是2025年,还要经过四届总统。这也是美国本国政治分歧、阻力还很大的问题,这些都有赖于其继任是否坚持同一方向的努力。奥巴马曾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一位他的选民,106岁的非洲裔老太太,说他不知道这位老人的儿女们如果活到她的年纪,会看到美国有怎样的变化,说明我们促成了哪些进步。也就是说,奥巴马他充分意识到他所致力于的“变革”要很久以后才能见到成效。

在国际上推动实现了关于减少温室效应的《巴黎气候协定》是一项值得肯定的成就,但气候问题更是长期计划,在美国本国阻力就很大,落实前途难以乐观。

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尴尬

在国际方面,奥巴马是在美国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之际,人心厌战而当选的。他的承诺是结束两场战争,撤出伊拉克,大幅度减少在阿富汗的驻军。他的任务有点类似尼克松停止越战,收缩战线,不再包打天下。他在就职演说中也强调,要多用外交手段而少依靠军事力量解决国际争端;美国的安全在于事业的正义性,美国的力量在于以榜样服人,要表现克制和谦虚。而且表示“向任何愿意放开他们握紧的拳头的人伸出手去”。

不但美国人厌战,连欧洲人也希望美国扭转小布什的一意孤行的黩武政策,所以奥巴马刚一上台,什么都还没有做,就得了一个诺贝尔和平奖。不是凭已有的成就,而是凭期待,事先授奖,这是有悖常情的,也受到许多非议。这只能说明至少有一部分欧洲人多么希望美国新总统实现他的和平诺言。奥巴马本人可能也感到意外,并且知道对他获奖的争议。他发表的获奖辞十分冗长,却了无新意。

一开始他就亮明他有一个身份是美国的三军司令,知道不少人对他得和平奖有保留。他滔滔不绝讲了许多关于和平与战争的哲学和历史的空话,列举各种历史人物、事件,反复申明美国热爱和平但是战争手段不可避免,在向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致敬后,提出例如对待希特勒的军队就不能用非暴力运动制止……关于实质性的问题,他提出了坚持反对核扩散和争取实现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无核世界”上个世纪苏联提出过,美国领导人却是第一次提出这个目标。总之从这篇充满了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一方面”,“另一方面”翻来覆去的长篇讲话中,可以看出,他本人对于得和平奖也感到尴尬,而且无法承诺美国停止对外用兵。

撤出伊拉克

奥巴马向着和平方向做到的事有:结束伊拉克战争,减少阿富汗驻军,击毙本·拉登,大幅减少美国海外的战斗部队,与伊朗达成核协议。还有与古巴关系正常化,成为80年来第一个访问古巴的总统。这些成绩应该可圈可点。

平心而论,伊拉克战争是奥巴马始终反对的。有的政客在不同位子上发表的政见往往多变,相对而言,奥巴马前后比较一贯,这点以他作为参议员的投票记录为证。他先任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后选入联邦参议员。他对内政外交各种议题投票的倾向性很鲜明,至少说明他不是机会主义,这点与希拉里不一样。

如今,不论朝野,很少美国人再为小布什打伊拉克战争辩护。人们是健忘的。当初正在9.11震荡波之中,公众情绪与现在很不一样,尽管有反战游行,实际上多数公众的心态还是拥护的。希拉里就承认她作为参议员曾经支持过有关决议,后来后悔。即使证明伊拉克并没有核武器之后,小布什政府的口号改为“改变政权”,也就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推翻萨达姆政权,建立中东大民主区的战略,在国内还是得到相当多的支持。大约从虐囚恶行曝光之后,加以美国日益陷入困境,进得去,出不来,使美国舆情开始转向。

而奥巴马是少数政治人物中一开始就鲜明地反对的。2002年他还是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员,在一次反战集会上他的讲话记录在案:提出“与其打伊拉克,我们还不如完善本土安全计划,……来完成我们与本拉登和基地的斗争。”这个主张正道出了问题的实质,就是9.11以后美国应对恐怖主义,应该作为国家安全问题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场国际战争。这正是后来很多小布什批判者的观点。

等他当选为联邦参议员时,伊拉克战争已经名义上“结束”,虐俘丑闻也已传开。他的投票记录显示他力主规定美国撤出伊拉克的日期,连续对为伊拉克战争拨款的法案投反对票,因为该法案没有规定撤兵的日期;反对增加关塔那摩基地监狱的拨款,反对给涉及刑讯逼供的CIA官员以豁免权;主张给被冠以“敌方战斗人员”的俘虏以人身保护权。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的法案常常是他反对的,他还是坚持己见。他在就职演讲中提出要“负责任地把伊拉克交给它自己的人民”,这点他做到了,2011年底美军全部撤出伊拉克。另一个他提出的任务:结束与基地的战争,也以本·拉登被击毙而实现。但是他主张关闭关塔那摩监狱,终其两任都没有做到。

战线缩短了吗?

中东乱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固然不完全是美国政策导致的,但奥巴马政府应对这个局面看不出前后一贯的战略思想。对待叙利亚的犹疑不决更显得进退失据。美国在外的战斗部队是减少了,但是却更分散了,撤出了伊拉克,却卷入了更多国家。

为打击ISIS,他批准了第一批特种部队长驻叙利亚,在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利比亚、索马利、也门、巴基斯坦、乌干达、喀麦隆等国都有空袭军事行动。此外,还向中东欧输送武器装备以对付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如果把无人飞机的空袭、对他国军队提供经常性的情报和侦查援助都计算内,可以说,美国直接或间接有军事行动的国家至少有8个。这还不把派特种部队包括在内。据说奥巴马偏好派特种部队,在他治下,特种部队人数增加了25%,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

他批评伊拉克战争使美国负担了沉重的军费,但是他的政府用于与战争有关的费用达8600亿,超过小布什政府的8110亿美元。(根据国防部的《绿皮书》)这个数字不包括国防部本身的军费。不过,由于较多使用特种部队和无人战斗机,美军在外伤亡人数的确比小布什政府时期减少许多。

以上还未把他的“战略再平衡”目标下派往西太平洋的军事力量计算在内。总之,在奥巴马当政期间,美国战线并未收缩,反而更加扩张,实际军费不减反增。

在经济领域,他提出了“环太平洋伙伴(TPP)”计划,作为打上他的印记的创意,据说将促进贸易,增加投资和就业,对与会国劳动者和企业都有利,更重要是制定国际贸易的规则,显示美国的领导。但是美国国内对此就有分歧,连希拉里都有异议,特朗普已经声称要予以否决。

结语

本文无意面面俱到地评论奥巴马执政的各个方面,只就其大者发一些到目前为止的一孔之见。上一篇笔者所预料的,奥巴马可能遇到的不利条件不但不幸而言中,而且远远超过。奥巴马的雄心壮志未实现的多于已实现的。其中有一些是因为其带有长远意义,实施起来也比较复杂,不是立竿见影,所以不大容易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很难说哪些是他不能左右的客观因素,哪些是他本人的缺陷。

他上任所遇到的是一个党派严重分裂的政治环境。共和党议员下决心与他做对,所有他的主张不问青红皂白,一律反对,似乎是为反对而反对。在民主党占多数的两年中,共和党运用冗长讲话阻挠的策略(filibuster)达50次之多。待共和党占据议会多数时,每个议案更加受阻。于是奥巴马在许多事上用行政命令,强行执行,而行政命令最容易被继任否决,人去政息。

就个人人品而言,奥巴马比后继两位竞选人都少一些“小辫子”。他的经历几乎可以作为励志的典型。在私德方面,他比华盛顿特区很多政客都干净。除了他自己向记者坦言的,学生时代曾接触过大麻和可卡因之外,还没有发现其他劣迹。在当前美国这种竞选厮杀中,能经得起这样祖宗三代“人肉搜索”,还没有丑闻缠身,或至少疑点斑斑,也不容易。最后政敌只能在他是否出生在美国上做文章。可惜,执政的成败往往不与政治家的人品成正比。他为自己的理念奋斗了八年,从结果来看,不能说一点没有成绩,但与他的初衷和许诺却相距甚远。

特别是在美国特色的两党斗争中,他的政绩并没有为民主党加分。他从一开始就呼吁团结,消除党争,但是八年后,这种分裂不但没有弥合,反而变本加厉,而且不但是在政界,全民都严重分裂。在种族问题上,他的当选本来是美国社会进步、消除种族偏见的象征,而在他卸任时,种族关系反而更加紧张,居然让一个肆无忌惮公开宣扬种族歧视的人得势。奥巴马个人对此应负多少责任,难以评估,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这届政府的成功。

本来,钟摆来回摆动,选民过几年就想换换胃口,这是美国政治常态,不足为奇。政党更迭,大政方针一般还有连续性。这次的特殊处在于换了这么一个“不靠谱”的人。钟摆会向另一极端摆到什么程度,连续性是否会让位于颠覆性?奥巴马为希拉里竞选站台时说如果选了特朗普,“我们过去八年所有的进步将会飞出窗外”。而他在《经济学人》周刊上发表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中又一再强调,美国总统的职务是“接力赛”,意思说,很多任务是需要后继者长期继续努力实现。那么现在他的各项未竟之业有多少会被“接力”完成,还是会“飞出窗外”?只能拭目以待。

奥巴马壮志未酬,事与愿违,批评者认为相当多的成分与他本人的缺点有关:作为行政长官,他缺乏的是执行能力。面对一个敌意的反对党束手无策,一味回避,没有表现政治领袖的胸怀,努力进行沟通、说服,也不善于吸收对方有益的建议……贬义而言,是“急于求成”,“志大才疏”。

我个人认为大时代的背景很重要。任何一个美国领导人,以及世界各重要国家的领导人,都必须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大变革时代。2009年,笔者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跨过新门槛》,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论述,并认为美国需要再来一次像20世纪初那样的进步运动,进行深刻的、全面改革。

简而言之,当前世界大变革,一是全球化,一是新的高科技促成的数字经济,包括互联网,等等。这个变革不亚于十五世纪的航海大发现和十九世纪的工业化。在这种变局下,利益格局也会发生大变动,必然有一部分人会被淘汰,或地位下降,或失去原有的生计。这是老生常谈,不必赘言。当初工业化造成的贫富悬殊,经过各种社会改良,形成了福利国家,建立了协调劳资关系的机制,照顾弱势群体,并出现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如今在数字经济与全球化的冲击下,财富更加迅速集中,危及中产阶级,原来的机制至少部分失效。实际上,发达国家的社会精英和政治家都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研究和提出各种对策。笔者所著《资本主义的演变》一书中探讨的最近几十年在欧美兴起的“新公益”,也是一种解答。

奥巴马在总统任内对“新公益”已经有所支持。从奥巴马的各种讲话,特别是最后在《经济学人》周刊发表的长文来看,他对这个问题是有深刻了解的,有一定的眼光和前瞻性。他的各种主张至少大方向是对的。但不论其理论如何,其政策眼前,客观上主要还是惠及底层,而使相当多的中产阶层感到被忽视,甚至被抛弃。在美国的特定情况下,还有向少数族裔倾斜而不顾白人的问题。这应该是症结所在。这不是美国一国的问题,更不完全取决于一位总统,只是美国的地位特殊,其成败影响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