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清源 冰天雪地、极寒天气、永冻土区——在中国最北端的大兴安岭地区,这是属于这个季节的常态。
不过如今,这里不再只是广袤的原始森林。中俄原油管道一线(下称中俄一线)早在2011年正式开通,距离中俄原油管道二线(下称中俄二线)正式开通也仅剩一年时间,毋庸置疑的是,两条能源动脉将为这片黑土地焕发新的活力。
“三无”地区出“巨龙”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以下称管道公司)副总经理张忠东看来,中俄二线的施工地是典型的“三无”地区。“手机无信号,周边没有人,野外无参照物。”12月9日,张忠东在一场座谈会上如是反映中俄二线的施工情况。
荒郊野岭的施工地段本就不适宜现代人生存,而在工程建设期间,还有着更多的困难因素。
中俄二线工程今年8月开始施工,起自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镇漠河首站,途经黑龙江、内蒙古两省区,止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林源输油站,管道设计全长941.8km。据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前期规划要求,尽管计划正式投产时间是2018年1月1日,但是线路主体将在2017年6月30日完工,目前实际可施工时间不足半年,工期十分紧张。
工程建设期间的环境因素问题同样严峻。高纬度地区、冬季施工时间长、地形地质复杂、夏季雨水大……具体来看,全线范围内分布着450km不同类型的常年冻土区、460km的林区作业带,以及80km的穿越沿线,众多环境敏感点对施工技术、质量、安全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风险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中俄二线与一线有着多达870多公里的近距离敷设、38处与一线交叉、242km爆破开挖段,又为风险管理增添难度。
最受考验的当属长期野外施工的管道工人。仅以大兴安岭地区为例,冬季施工时间近7个月,施工时极端温度可达零下40度。据中俄二线项目一分部负责人员介绍,极寒天气下,施工人员每隔半个小时都需要进入保温棚休息,并专门为每个人准备有加热鞋垫,每人每天两块电池给鞋垫加热,其他保暖措施皆是一应俱全。即便如此,恶劣的环境对于长期野外露天工作的管道工人,也是极大的考验。
据悉,已经建成的中俄一线管道全长1030公里,2011年1月1日建成投产运营,每年接获来自俄方原油1500万吨;中俄二线管道全长941.8公里,建成后与中俄一线一起,每年将接收3000万吨俄罗斯原油。
而对于中俄二线的战略意义,张忠东讲得明白。在国家层面上,这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能源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加快国家能源战略通道建设、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措施。而在区域经济上,这是应对东北自产原油递减、缓解原油供需矛盾,完善国家东北油气战略通道、提振东北工业经济的良方。
重振东北经济的原油动脉
2013年3月,中俄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扩大原油贸易合作协议。在此背景下,2013年6月,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向中国增供原油贸易合同,计划从2018年1月起,通过中俄二线向中国每年增供原油1500万吨。
增供的原油将运往哪里?据管道公司大庆(加格达奇)输油气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李振江介绍,中俄二线的路线从漠河开始直达位于大庆的林源输油站,故该线又被成为漠大二线(此前的中俄一线为“漠大线”)。原油抵达林源站后,将会通过庆铁线(大庆至铁岭的输油管道)及其他支线,供给东北各大炼厂。
林源输油站工作人员高志君告诉记者,林源站是中俄二线的末站,是庆铁线的始发站,在其中承载着重要的原油中转任务。就东北地区而言,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等老油田目前已经进入开采寿命的中后期,采出液含水量明显增大,采油成本明显上升,原油产量逐年递减。通过建设本管道,扩大引进俄罗斯原油,可及时填补该地区的石油资源供应缺口,将有效完成吉林、抚顺、大连等二十多家东北炼厂的资源供应。
不过,在李振江看来,原油管道的建设还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之前从漠河至大庆的管道沿线地广人稀,没有电、没有路,没有信号,基础设施匮乏,自从管道工人过来以后,很多沿线的村庄基础建设都上来了。”李振江告诉记者。
以中俄二线的始发站漠河县的兴安镇为例,曾经,这个边陲小镇始终游离于现代社会的电源——电力不足,道路不畅,手机信号“飘忽不定”,如今中俄原油管道的巨大影响力为这个小镇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压电网穿过莽莽大兴安岭直达小镇;从小镇到漠河县城的230公里及到塔河县城的160公里崎岖难行的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
在与管道公司企业文化处副处长隋奚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中俄原油管道的建设一方面为周边地区提供重要的基础工业原料,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在吸引更多的高技术性人才,甚至带动了务工人流的返乡。
仅在兴安镇,中俄一线常态运行的现在,在漠河首站(漠河输油站)、消防队、维抢修队、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消防、食堂、保洁、司机等岗位务工的村民就有50多人。
在林源输油站,高志君告诉记者,工作十多年来,他没有见过因为地方经济状况而导致人才流失的状况,“大部分都是内部调动,一些沿线的工作也带动地方就业。”高志君说。
此外,中俄二线对于上下游相关行业企业、各种相关工业的发展带动也比较明显。“管道刚才由鞍钢独家供应,总计钢材达25万吨。”隋奚还向记者表示,施工期间还从辽阳进了大量的钢板制管,而防腐保温设备则是在塔河县购置。
攻坚克难创业绩
在中俄二线第二标段的松岭施工地,距离正在施工的二线管道大约10多米的地方,有一条小彩旗拉开的隔离线,第二标段项目经理高永东指着这片区域告诉记者,“这就是漠大线(中俄一线),现在的施工过程必须保证一线的安全,两条管线距离非常近,安全风险极高。”
而在整个二线所在施工沿线,还存在着永冻土、原始森林、沼泽地、陡坡等环境影响因素,在铺设管道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一线管道的安全距离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在中俄二线第三标段的嫩江盾构现场,记者了解到,在高寒地区进行冬季施工,这也是盾构作业的管道员工第一次遇到。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受控,中俄二线工程项目部成立了QHSE管理组织机构,全面组织开展QHSE管理活动。以工序控制为原则编制了《质量计划》、《质量管控方案》、《HSE管控方案》及两书一表等体系文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承担的QHSE责任,做到 “实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三统一。
针对一线保护、一二线交叉、石方爆破等问题,项目部专门制定“三落实”——进场前落实管道中心线的标注,作业前落实边界线警示带,爆破前落实第三方监测。与此同时,还组织监理、EPC与运行单位共同完成了中俄二线风险识别工作;并下发了《关于对HSE风险识别动态更新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对识别的风险,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消减措施,确保工程安全受控,真正实现本质安全。
采访期间,尽管工程建成还有待时日,记者亲眼目睹了在松岭高坡风餐露宿的管道工人, 见识了冬季的原始森林中紧张施工的管道工人,零下三四十度仍要下竖井开展盾构作业的管道工人,在第三标段路面管道铺设过程中快速前进的全自动焊接机组……在这些红色身影的背后,平凡的他们正在创造新的成绩。
据管道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中俄二线工程建成后将创造八项第一:第一条采用热棒措施治理冻土融沉的长输管道;第一条全面推行机械化补口,采用环保喷砂除锈工艺的长输管道;迄今为止采用全自动焊比例最高的长输管道;第一个全面正式使用全生命周期数据库管理的长输管道;第一个使用二维码进行人员管理的工程;第一个使用即时通设备进行数据及时采集的工程;第一个所有大中型穿越全部采用非开挖方式进行的工程;首次采用对AUT检测进行工艺可靠性评定,确保在工艺和程序层面的合理性。
距离2018年1月1日中俄二线正式开通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距离工程预期的竣工日期,时间则更加紧张。在仅剩不多的时间中,可以坚信的是,在这片黑土地上,在这条管道沿线上,还会有着更多的故事发生。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