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创新高 或因逆周期因子纠正人民币贬值惯性

申越2017-06-01 20:35

经济观察网 特约记者 申越 6月1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收盘价报6.8061,刷新2016年11月11日以来新高,较上一交易日官方收盘价涨149点,较上一交易日夜盘收盘涨109点。

5月26日,外汇交易中心自律机制秘书处表示,近日,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考虑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

招商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谢亚轩看来,逆周期调节因子的引入,摊薄了收盘汇率和一篮子货币两个因素对于中间价的决定作用,其政策意图是希望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能够更准确反映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减少顺周期行为。

目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两因素模型决定。收盘汇率加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形成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形成机制。

从2016年5月到2017年1月,美元从最低点92.6升至最高点103.3,升幅达11.5%。美元强人民币弱,人民币中间价从6.45走贬到6.9498,达7.6%。

在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情况下,也存在质疑的声音。有观点批评,对于参考篮子两因素模型在美元强的时候强化人民币贬值预期。

分析显示,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可能仍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容易受到非理性预期的惯性驱使,放大单边市场预期,进而导致市场供求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增大市场汇率超调的风险。

5月31日,境内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延续近期强劲走势,离岸人民币盘中升破6.76,在岸人民币逼近6.81,双双升值数百个基点。在岸、离岸人民币均创逾半年新高。

表面上看,过去一个月,参考一篮子货币外汇运营规律未有效运行。2017年4月至5月,美元走弱,但人民币没有明显走强。从数据来看,美元指数从4月7日100.71回落到5月5日的98.75,下降了1.95%。但同期,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只上升了0.09%。谢亚轩表示称这可能是逆周期因子引入的原因之一。

外汇交易中心自律机制秘书处表示也表示,引入逆周期因子的主要考虑是: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引入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汇率影响有多大,是否持续有效呢?谢亚轩表示,近日离岸人民币汇率波动比较大,一定程度与逆周期因子有关系。5月11日到26日美元指数从99.65降到97.40,降幅达2.26%。同期,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从6.90升至6.86,升值0.51%。今年以来,美元回落了5.26%,人民币在岸升值2.28%,离岸升值3.43。逆周期因子的引入使得贬值惯性得到纠正。

在谈到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时,谢亚轩表示表示应规范按照一篮子货币价格、市场供应情况与逆周期因子三个维度分析,他预测下半年人民币供求状况是弱平衡,但不排除个别月份出现外汇供应大于需求,推动人民币阶段性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