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金科空间站”的小目标:服务100家中小银行

李意安2017-06-21 14:55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意安 因为专注于B端业务,平安金融壹账通自成立以来,业务版图一直颇为神秘。

然而,近日金融壹账通总经理邵海峰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透露,尽管2015年8月才成立,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平安金融壹账通已经完成了与490多家银行、2000多家同业的合作。而随着金融科技这条赛道的不断延伸,平安在此间的布局也日益深广。

5月23日,平安金融壹账通高调推出“金科空间站”,瞄准中小银行在金融系统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痛点并精准出击。半月以来,已有19家企业注册入驻,其中中小银行有15家。邵海峰表示,2017年空间站的目标是希望服务100家中小银行。

事实上,自金融壹账通成立以来,中小银行就是其定位的主要客群之一。“我们已经为五百多家中小银行提供了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邵海峰表示,但金融壹账通的宏伟蓝图里,绝不仅限于中小银行,“银行、基金、保险、信贷、信托、私募,这些都会是我们的领域。我们的路径从中小银行开始,向零售端、中小企业和同业上都会提供服务。”

切入金科服务市场

中小银行成为金融壹账通突破金融科技服务市场的首要切入点。

在银行集体面临零售转型的当下,直销银行成为银行们实现零售转型的重要手段,也因此进入了重要的发展窗口期。然而,根据2017年5月易观发布的《中国直销银行发展报告及指标体系》显示,目前以独立APP运营的直销银行约93家,其中月活用户数超过1000家的仅为33家,大量中小银行的直销银行面临传统业务掣肘、互联网能力缺失和用户粘性低的发展问题。

金融壹账通总经理邵海峰表示,技术储备不足成为制约各大中小银行向移动端迁移的重要原因。

“排除五大行和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15年全国中小银行的数量是281家,2016年在此基础上又新增了400家,变成了600多家,共计管理60万亿左右的资产规模,相较工行现在20万亿的体量,相当于3个工行。但中小银行的现状是,一方面,和国有大行或者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比,资金、资源、人才储备都严重不足,而这些都是构建一个强大的金融服务系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另一方面,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势力正在跨界搅动传统金融的市场。我们希望透过金融科技的手段,帮助中小银行提升竞争力,创收的同时降低成本和风险。”邵海峰表示,“金融壹账通目前已申请1000多个科技专利,是目前拥有专利最多的金融企业。在前、中、后方面,我们是以后台这些技术为支撑,透过中台的风控技术、账户管理去支持到银行的前台获客。”

据了解,金科空间站的产品体系包括APP自助舱、大数据应用和智慧金融服务三大板块,目前上线产品包括21个。其中,APP自助舱包括理财产、保险、充值、银行卡鉴权、用户投资KYC等9大产品;大数据应用舱包括好信度、好信鹰眼等5大产品;智慧金融服务舱则囊括了机构一账通、区块链、人脸识别、平安云等7大产品。“我们把3大类21项金融科技产品放到金科空间站的门户上,中小银行通过注册就可以远程自助式地使用金融技术的产品。我们分为APP大数据应用层,一键式注册,使用方便。”邵海峰举例称,上海某城商行在与其合作之后,一个月的获客量、活跃用户量、交易额三个指标下等于过去9个月的数据总和,“金科空间站的产品首发21个,后续还会继续开拓新产品。”

邵海峰表示,在为中小银行提供服务的时候,金融壹账通需要考虑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平衡,因此,金科空间站的内核模式为“平台帮你建”。

“我们为银行省去了许多基本的、可标准化的工作,但针对不同银行的不同需求,许多的系统搭建和开发过程还是会存在许多差异。事实上,早在空间站成立之前,金融壹账通就已经和上海银行、台州银行、紫金银行、苏州银行等共建系统。站在金融壹账通的角度,我们的角色是将‘整车服务’变成‘零配件服务’。我们把很多组件都设计好。中小银行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去搭出自己想要的产品。”邵海峰说,银行卡鉴权、征信、区块链、人脸识别以及一些智能化办公的项目都深受中小银行的欢迎,而诸如区块链、平安云、人脸识别等业务,未来在医疗、保险等平安其他的业务领域也都有许多探索空间。

服务平安集团3.0战略

事实上,早在2008年,金融壹账通的前身就已经存在。2008年平安财付通成立,2011年平安财付通更名为平安金科,平安金科先后孵化了陆金所和平安付,2015年8月,平安集团将旗下一账通,前海征信和银行一账通三大业务重新整合,15年的11月成立同业平台,12月成立了壹账通,形成了目前的公司架构。

事实上,在平安金融科技战略的宏大叙事中,金融壹账通在后台支持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平安打造“开放平台+开放市场”的3.0战略提供了技术上实现的可能。

邵海峰介绍称,金融壹账通各项技术都为平安的各个业务层面服务。

“以平安云为例,针对平安体系内部应用,去年上云比例从20%做到了60%,今年的目标是整体上云比例达到80%到90%,有些应用就是没办法上,比如说插了U盾的,就没办法。针对能上云的应用,要做到百分之百上云。”邵海峰介绍,同时,平安人脸识别技术也正在从单纯的人脸识别走向人脸分析。平安科技首席运营官胡玮补充介绍说。“比如我们现在也在研究微表情,除了要甄别出这个人是你本人以外,还希望通过它的小视频、微表情的分析,来进行这个人是不是在撒谎等分析。与此同时,人脸识别还将和瞳孔、静脉、身纹等生物识别技术相互结合,以降低被攻破的概率。而除了安全性以外,生物识别技术在提高用户满意度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邵海峰介绍称,各项金融科技成果正在平安体系内寿险、产险等各个业务领域进行应用上的的试水探索。“比如,针对客户满意度平安有一个NPS的考核,但专注于事后调研,有一定的滞后性。相较而言,声纹、微表情等识别技术则能够帮助更好地对客户的情绪进行实时的识别,为进一步提高用户满意度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