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信任崩塌

言咏2017-11-24 17:17

经济观察网 评论员 言咏 继上海携程亲子园之后不久,又曝出北京管庄红黄蓝幼儿园疑似虐童。这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也挑战了人们的底线。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后者还是成立近20年,目前在中国拥有1300多家亲子园和近500家幼儿园的上市学前教育机构。以为虐童只是发生在偏远乡镇“三无”幼儿园的个别社会新闻吗?不。它离我们如此之近。所有家有幼儿的父母们,都被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击中,有种唇亡齿寒的悲伤与无助。

同时崩塌的还有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信任,一泻决堤。我那些与育儿相关的微信群,都被愤怒和忧心淹没。在一个以“对孩子好”而口碑相传的幼儿园新生准家长群里,原本心安的家长不淡定了,追问招生老师园里有没有监控,能不能实时开放。一位妈妈直言:“不加摄像头连基本的安心都不能保证,别提什么信任不信任,这么多案例还怎么建立信任。”更为极端的反应是,家长们在琢磨:能不能不上幼儿园?可以满龄后直接进小学吗?

是的。心都不安了,还谈何信任。虐童事件如此高频连发,已不是极端案例所能解释,它意味着这其中的确存在巨大的共性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化也非一日之功。在问题得到改善之前,呼吁视频监控是家长能想到的尽可能保护孩子的方式了。

这种信任的崩塌以及防御型的相处模式,让人联想到中国式医患关系。在中国,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大概是最脆弱,最不经事端的了。患者需要医生,却不信任医生,总怕被医生忽悠;医生以治疗病患为职,也提防着患者,怕碰上找茬的患者或家属,怕“医闹”。在信息不对称中处于弱势的患者,有时确实过于敏感,过于防御。这像极了当下现实中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

医患之间失去信任,利益最受损的是患者;家园之间失去信任,利益最受损的是孩子。在愤怒的洪流中,一位家长的思考显得很理性:幼师的职业是需要情感付出的,而不是标准化的流程,如果家长不断质疑老师,老师只想防备家长,孩子在幼儿园又怎么能得到老师真心实意的照顾?家长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不自觉地防御老师,那孩子又如何在幼儿园快乐地成长?

这个发问值得深思。摄像头只是最低层次的兜底措施,别说有卫生间这样的监控死角,就算全方位无死角,它也只照得见最明目张胆的暴力。那些处于灰色地带的暴力——比如吼孩子、威胁孩子,或者冷暴力——比如边缘化孩子,势力地对待孩子,摄像头无能为力。但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同样有害。所谓“资质”也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如今社会上对侵害儿童的共识标准太低,认为只有恶劣到突破底线才不能容忍,其实,这只是暴力升级的结果,在儿童观上,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形成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尊重和对待的氛围,当一个社会默认了成人凌驾于孩子之上的教育方式,那些灰色地带的暴力,那些冷暴力,一定会突破底线,升级为更加恶劣的形式。

家庭和幼儿园之间信任的崩塌同样值得忧心。幼教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需要职业精神,需要专业素质,同时也离不开情感。幼师们面对的不是代码,不是财务报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是可以相互交流,有所回应的人。幼师们所面对的,还有孩子背后的家庭。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良好的家园关系,幼儿园是他们从家走向社会的第一站,彼此之间全然信任、坦荡相待的氛围能在孩子心中种上善美的种子,而我深信,这颗幼时扎根的种子,能帮助他们在未来面对不那么完美的真实社会时安顿身心,保留本真。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成长,也是我最理想的教育。

我理解也认同配备摄像头的呼吁,但不认为它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整个社会需要在儿童观上形成新的共识,对于灰色地带的暴力、冷暴力甚至需要靠送礼巴结的风气零容忍。如今,红黄蓝事件仍在调查之中,人们在追寻真相,诉求问责,希望调查部门能公布让人信服的结果,这是弥合家园之间信任裂痕的起点。也希望我们的教育者、家庭以及媒体舆论,都为重建信任而努力,让孩子在推开社会之门的最初始,生活在融洽善意的氛围之中, 这样他们才会学会信任他人、信任这个世界——这不是处世幼稚,这是精神健康的基石。我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信任也没有教育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