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西坡/文 一二线城市的“人才战争”愈演愈烈,就连近年一直以控制人口增长为主要施政目标的京沪两城都加入了战局。3月21日,北京发布《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3月26日,上海召开史无前例的人才工作大会,出台《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
舆论忙着讨论谁会是最大赢家,却忽略了这场“战争”的阴影部分。
各个城市在争夺人才时争相使用的一个“大杀器”是户口。但是户口这个东西,在前些年的公共讨论里本属于行将就木的东西。我现在还记得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向一位年长的朋友咨询户口的事情,对方信誓旦旦地告诉我:“户口只跟孩子上学有关系,等你孩子要上学的时候,这玩意早取消了”。
而今我毕业已将近十年,我也果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户口“这玩意”生命力依旧顽强。我已经不太敢相信,等我女儿到了上学年龄,户口就会自觉退出历史舞台。
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体系下的过时产物,早已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户籍制度改革的题中之义从来都是取消户籍制度。为了争夺人才,有的城市只要看见大学生就给户口,让许多人感到惊喜。但是再美丽的镣铐都不如没有镣铐。
我们还要看到,一些城市向大学生群体慷慨发放户口,是不是对非大学生群体的歧视?大门向一部分人开放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他人的关闭。
进一步的讨论,又会牵出“人才战争”的另外一个问题:人才标准该如何界定?
从目前各地出台的政策来看,学历都是第一标准。比如深圳提出35岁以下,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科以上学历人员可以迁入深圳户籍;成都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郑州市给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等等。
有些城市还对特定专业表现出了渴望。比如上海市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引进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人才,北京提出加大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服务、文化创意、体育、金融、高技能等人才引进力度。人才与产业的联系跃然纸上。这也暴露出各地争夺人才的终极目的——产业升级、经济发展。
这说明各大城市在把人才高高捧起的时候,仍旧是把他们当做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这离真正的以人为本尚有距离。“人才”先是“人”后是“才”,他们难免会嘀咕:不看重“人”的城市会真正看重“人才”吗?前些年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之后,存在“把猪养肥再杀”的劣迹,那么今天的“小甜甜”,明天难保不会变成“牛夫人”。
再者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越大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度越高。地方政府眼里高大上的一些专业,未必是一座城市最需要的。政府能力再强大,也预测不了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人才标准,再过十年是否还有效谁也说不清楚。比如这两年风头正劲的人工智能,前些年还门庭冷落。目前,学术界、产业界都在寻找下一个风口,政府部门没有更大的优势。
另外,在那些高精尖的领域,如何准确地鉴定人才也是一件难事,文凭即使没有造假,银样镴枪头也是有的。
在我看来,各个城市与其亲自下场挑选人才,挖空心思劝说利诱,不如打造对所有人开放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百花争鸣的环境中,社会可以自动迸发出激情与活力。长远来看,与户口、购房补贴这些东西相比,一个城市的开放精神和公共服务水平才是更重要的。
(作者系媒体人)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