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内45家企业摘牌 新三板为留住优质企业在准备哪些牌

姜鑫2018-04-28 13:0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时至“五·一”假期,资本市场年报披露大戏即将落幕。

4月27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简称:股转系统)发布了一则年报披露情况公告,公告显示,截至2018年4月27日,共计11371家公司须披露2017年年度报告,除已完成披露及已提交终止挂牌申请的公司外,尚有460家公司未能按期披露年度报告。

年报难产之外,另一个现象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4月27日,有45家公司选择了离开新三板,其中两家挂牌时间尚不足一年。创下了单日摘牌数量最多的记录,而与此同时,仅有一家企业在当日挂牌。

成长痛点多

诸多变化下,新三板正面临着优质企业的流失。

数据显示,四月份新三板迎来摘牌高峰,截至26日总共有139家公司摘牌退市,已经创下了单月摘牌公司数量的历史记录,而仅在4月25日一天,有18家企业从新三板摘牌。而在2018年1至3月间,分别有108家、64家以及72家企业摘牌,其中不乏捷昌驱动、华龙证券、蓝狮子等明星公司。

“摘牌既体现了正常的新陈代谢,也反映出市场存在的问题”,申万宏源分析师王文翌对企业摘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头部公司因IPO或并购而摘牌,底部公司因不符合新三板规范被淘汰,中坚公司苦于挂牌成本和收益不匹配也只好选择摘牌。中坚公司选择摘牌的原因主要是难以得到资本市场的融资支持,而信披义务、监管要求却增加了很大负担,其本质是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不匹配,投资者结构与监管方式不匹配。

另一个方面,做市指数在不断创出新低,自去年11月跌破1000点后,4月27日,做市指数于收于893.75点,较历史峰值2673点跌去66.5%。而这背后是做市商收缩战线不断退出做市。

一个更为急迫的矛盾正逐步暴露——大量参与市场中的私募基金和资管计划即将迎来到期的高峰。

“2015年新三板非常火,大量资金跑步入场,而大部分私募或资管计划产品都是‘2+1’期限设计,目前正是产品到期的高峰期”,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告诉记者,“可能五六月份会更多,但不少机构在三月份就已经在寻找解决办法了。”

Wind数据显示,在基金子公司发行的新三板主题产品中,几乎全部成立于2015年至2016年间,且2015年3月后占大部分。

“经过前五年快速的发展,市场到了一个由量到质的深度结构调整阶段”,一位接近股转系统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可能会看到挂牌数量和意愿在下降,券商业务进行调整,这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是正常的。

在上述接近监管的人士看来,这些问题可能需要辩证地看。就产品到期的情况,该人士表示,情况可能并不是想象那般艰难。“产品到期集中时间主要有两个时点,一个是2017年七八月份,一个是今年七八月份,前期市场主体已经进行过一轮调整,例如延长期限。”

“市场比较热的时候买很多产品的设计存在问题,例如投资标的选择盲目,产品期限交易结构设计上学交易所,这在新三板是走不同的,很容易在市场不好时面临着兑付危机或者面临估值大幅调整。而中介机构在执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位投行人士坦言,在市场火热的时候,的确有不少券商为了冲业务量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弄就弄几百家,导致持续督导和服务力量跟不上,甚至还有不少企业出现了风险。随着监管的趋严,不得不进行业务调整。

据了解,收缩业务的同时,不少券商的策略也发生变化,例如某些券商开始专注于某些行业,有些券商开始专注于某些地区。

市场未来可期

4月21日,股转系统一楼大厅,市场一直期待的新三板+港股合作在这里正式迈出重要一步,股转系统与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交所”)在北京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挂牌公司可以到境外发行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以下简称“发行H股”),无需在全国股转系统终止挂牌。

股转系统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根据备忘录,全国股转系统对挂牌公司申请到香港联交所发行股票和上市不设前置审查程序及特别条件。新三板挂牌公司可以结合自身业务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进行资本运作,实现与境外资本的对接。

对于选择IPO的公司来说,发行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各大证券交易所对于优质企业上市地的争夺成为了市场焦点,就在港交所发布修改上市规则前夕,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随后沪深交易所纷纷表态,全力支持创新企业境内上市。

随着新股发行的常态化,2017年有大量新三板企业启动IPO辅导程序,然而,随着新一届发审委上任,A股市场IPO难度愈发加大,IPO过会率居高不下,IPO净利润门槛提升,新三板拟IPO企业又纷纷撤回材料,寻找其他可能性。

一位正打算到香港上市的新三板挂牌公司高管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公司正准备在新三板摘牌,赴港上市,目前已经与投行进行了初步接洽。至于为什么选择赴港上市,该高管坦言,目前A股排队企业太多,且过去一年的过会率并不高,而港股实行注册制,对公司业绩等要求没那么严格,所以最终公司决定港股上市。

联讯证券新三板研究组负责人彭海表示,从微观层面来看,“新三板+H”模式的开启最直接的作用是防止新三板优质公司持续外流,促进新三板市场的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协议的签订,使得优质挂牌企业不必像过去那样只能去做单向选择,留在新三板也能享受到更加便利的上市融资环境。

“由于预计存在较高的两地上市门槛,我们认为“新三板+H”模式并不会是挂牌企业的普遍性选择,预计只有少部分优质挂牌企业能满足“新三板+H”模式的条件,”在彭海看来,对于多数企业而言,资本市场路径选择的成本还将是企业的首要考虑因素。真正能够申请“新三板+H”两地上市的挂牌企业预计数量有限。由于香港和内地执行不同的会计准则,考虑到两地挂牌的财务成本,只有一些综合实力强的优质企业能够愿意承受这个成本。

但这一政策,仍然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在东北证券分析师付立春看来,这标志着新三板的国际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而上述接近股转系统的人士则表示,双方合作最大的意义是为成长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增加一种融资渠道。

国际化过程之外,系列市场改革的措施正在进行中。

4月23日,股转系统发布公告称,自2018年5月2日起,全国股转公司按照《分层管理办法》正式启动2018年市场分层调整工作。“这是近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年报披露过后要对市场分层进行调整”上述人士表示。

年初,股转系统曾就市场的改革重点工作与媒体进行沟通,谢庚也曾表示,在改革目标上,将健全基础制度,提升核心功能,使优质企业愿意来、留得住,使投资者愿意进、敢于投。改革的思路是进一步完善新三板市场内部分层,统筹推进发行、交易、投资者准入和监管等各方面改革,理顺市场制度逻辑,为挂牌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和风险控制能力,全面提升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等核心功能。而在交易制度的完善上,谢庚表示针对各类企业的不同需求去进行,“如果具备竞价条件就让他去竞价,具备做市条件就去做市”,而在年初,集合竞价已经落地。

针对围绕分层而进行的重点工作,上述接近股转系统的人士表示,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于现有的分层标准,探讨精细化分层的可行性办法,例如有没有设置精细化分层的可能性,现有的分层标准有没有进一步优化的可能。第二个问题是围绕差异化制度安排做文章,“例如设置新的层次,引入更高效的发行制度,针对投资者门槛过高导致新三板投资者比较少,有没有引入新的投资者的制度安排,差异化的信息披露,差异化的监管。”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资深记者
关注证券、新三板、保险行业与上市公司相关领域。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