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投资派:万里征途往返中德的“科技飞人”

李静2018-06-09 10:08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静 “这里有优秀的人才,且综合人才成本要比国内同等学历、经验的人才便宜很多;这里有适宜研发的环境,先进的技术配套公司,且围绕在奥迪、宝马的生产基地,我可以清楚地获知他们的需求,为研发创造了条件和技术支持;最关键的是,这里提供的银行资金支持和各种配套服务对我们的这些中小企业来讲太重要了。”ZD Automotive GmbH总裁周强感叹道。

周强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标准的德国中小型企业,每两个月,他都要从德国飞去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

周强的企业从几年前开始为汽车客户提供一些测试、开发及项目管理等简单研发类服务,发展到现在已经在全球拥有近300名员工,德国英戈斯塔特、北京、上海等地设有办公机构。

穿梭于中德两国间,像周强这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并非个例。

5月16日,萨克森-安哈特州,面积1200多平方米的工厂车间内,几名工人在各种机器间往返穿梭,每一个产品中的细节都被他们记录在案。

这是一家制作和加工轻量化超强钢结构产品,可以实现特种及复杂建筑项目的中小型企业。初创时,公司仅有员工20人。2014年这家企业与中国昆明一家钢结构生产加工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其中德方占股30%;中方占股60%;另一家财务咨询公司占股10%。德方在这里面主要负责整体方案的设计和对中国员工的技术培训,中方负责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如今这家企业搭着“一带一路”的风潮,实现了铁海联运,拿下了包括巴基斯坦迄今为止最大的水泥厂、德国梦幻之地等一系列项目。

在巴基斯坦项目中,德方主要提供原始设计,中方进行最终设计和产品制造。产品装进集装箱从昆明经货运班列运抵广州黄埔新港,再通过海运抵达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全程14250公里。“这条铁海联运路线与‘一带一路’高度契合,是昆明通往南亚的一条新线路,比起传统汽车运输线路节省了大概10天左右的时间。大大节约了运输费用。”公司总经理Matthais Gabber说。

Matthais Gabber告诉经济观察报,与中国合作是考虑到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同德国的相当,但价格优惠很多。在他看来,钢结构建筑市场在欧洲趋向饱和,“一带一路”倡议为他们这样的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他期待和中国伙伴合作,共同把第三方市场的蛋糕做大。

把德方技术与中国资源、人力成本等优势相结合,这些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正在以一种更加开放、高速的方式迅猛发展。

为什么是德国?

在所有优势中,德国的人才、技术、创新力和研发环境无疑是吸引大批中国企业赴德投资的重要原因。

而事实也是如此。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制度,目前从业人数超过4千万。这里是欧洲最大的人才供应市场,80%以上的劳动人口接受过职业培训或拥有大学学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拥有8800个职业学校和近140万的培训者。

根据Eruostatde统计,德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如数学,信息学及工程科学的比例,达到36%,为整个欧盟国家最高。世界经合组织的统计中,德国在自然和工程科学的博士所占比例也是最高的。

宓辰羲,此前是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的一名教师,去年,他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项目”来到德国亥姆霍兹环境中心进行为期14个月的交流访问,课题主要方向是利用多种数据研究不同地区气候变暖对湖泊的影响。

宓辰羲形容这里是学者的天堂。他坦陈,之所以会万里迢迢从中国来德国交流,除了这里有强大的科研机构,掌握着最新的技术,还因为这里的监测手段、监测设备确实比国内强很多。

他以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例,德国一年基本能为他的研究提供4万多个数据样本,而这一数据由于监测设备的精确度、准确度原因,是国内难以企及的。“所以说,我们在监测技术、监测设备、监测手段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向德国学习借鉴的地方。”宓辰羲说。“欧洲这里有大量优质的研究机构,彼此间会有很多机会学习交流。比如去西班牙、英国,这点无论从距离还是提供的机会而言都要比国内容易很多。”宓辰曦补充道。

一流的教育制度培养出多元化的人才,学习氛围、研究环境、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精神为德国提供了大量人才储备。这种人才的“蓄水池效应”,又吸引着大量初创型企业选择来这里创业。

太库全球CEO黄海燕感慨道,太幸运了,我越发觉得当初选择这里是正确的。

黄海燕创建的孵化中心坐落在柏林,这里是欧洲著名的创业中心,创新氛围浓厚,一批围绕着人工智能、健康、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初创公司在这里聚拢。

在谈到选择德国的原因,她说:“选择这里,是我对德国有信心,吸引我的是它的产业,这里创新氛围浓厚,与我们专注的领域也很契合。”

在她看来,每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建立专业的产业,基于主导产业建立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比如大学、研究所、中小企业、资金和人才。在这样的地区的创业环境才会优秀。而柏林,或者说整个德国,创新资源丰富,当地的大学、研究所和政府机构都会很好沟通,也会有一批为这些初创企业服务设立的孵化系统,帮助它们去整合资源,沟通服务。

对于近年来德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黄海燕认为是因为这里良好的创业环境。“除了企业活跃,创意人才丰富之外,德国政府也愿意支持企业创业,并为此计划进一步扩大德国初创企业的融资。”

德国政府将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共同成立一个科技增长基金(Tech Growth Fund)。该基金将帮助创新型企业更快地成长。受资助的企业在成长阶段可从该基金中获得所谓的风险债务。初创企业首先从风险投资者中获得风险投资,之后成长到一定规模,银行也会对其感兴趣。德国目前发展较弱的所谓“风险债务市场”是风险资本市场和银行市场之间的纽带。为此联邦政府希望带来新的资本。目标是几年内调动到数十亿欧元,为初创企业带来融资资金,以便快速成长的创新公司能在其发展的任何阶段拥有足够多的资本。

2017年初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将计划通过ERP基金投资项目(欧洲复兴计划)将风险资本基金和风险债务基金联合融资。根据复兴信贷银行的调研显示,去年从事创新性研发性的初创企业比前一年增长6%。尤为积极的是创新性企业将在未来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加速加速!

在一份来自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发布的2017年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报告中显示,德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尽管与去年相比,榜首的位置由美国夺得,但毫无疑问,中国企业投资项目数量仍位居前列。

中国在德国投资项目数量为218个,投资项目的主要行业是商业服务与金融服务,达17%;电子与半导体行业15%;消费品食品14%。中国企业所投资的业务范围最多为销售与市场支持54%;制造与研发为15%;商业服务11%。值得注意的是,电子与半导体行业的比重比前一年上升了五个百分点,制造业和研发领域上升四个百分点。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专家Thomas Bozoyan表示,“中国一直是德国最重要的外国投资来源国。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与美国交替成为在德国项目投资数量最多的国家。德国巨大的市场,良好的研发环境和‘德国制造’的品牌是吸引中国企业投资的主要原因。中国企业在制造研发领域的增长也由此可见一斑。”

人才、技术、研发环境,构起大洋彼岸这一老牌欧洲强国的持续强盛。另一方面这些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在储备了足够技术能量后,或选择将场景研发放置在中国,或与中方企业合作进军更为庞大的中国市场。

周强见证了这种变化的发端。在他看来,中国有庞大的市场空间,任何基于场景化、数据化的研发在这里都能得到快速运用。而德国在这方面与中国有很大差异。“以手机APP为例,在德国,还有很多人使用老牌诺基亚,他们对于手机更多停留在拨打电话上。他们不喜欢也不愿意用这些软件。而中国不一样,这一波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手机支付、各种吃饭、打车软件,在这些方面,中国始终走在前列。”他说。

为此,周强将基础类的研发,如车内控制器及总线协议的研发放在了德国;将数字化场景类研发放在了中国北京;将自动驾驶的研发放在了中国上海。“这是基于不同市场特点,也是考虑到用人的高效性,做出的不一样选择。”周强说。

黄海燕认为,德国在基础研究方面非常强大,本国的开发领域也非常厉害。德国的工业化很强,科技可以直接进入产品,因此它可以占领很大的市场。但如果德国企业需要进入像中国这样巨大的新兴市场,它的开发需要转换。

在谈到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环境、经营理念等不同,会导致两国间彼此投资的不顺畅。黄海燕给出的建议是,“因为中国当地的政策规范,以及工业化基础和其他条件与德国不太相同。所以需要一批投资服务机构去帮助它了解中国市场,熟悉相关政策法规。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教育、财经领域。新闻线索请联系lij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