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调动中小城市的积极性

李华清2018-06-27 12:47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华清 6月26日,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出席了经济观察报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论坛上,李铁从城镇化角度出发,对比世界上的另三大湾区,介绍粤港澳湾区的现状以及提出给中小城市下放管理权限、吸引人口在湾区落户、促进城市资本下乡等建议。

以下为李铁在现场的发言和演讲PPT的整理:

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列为世界上的四大湾区,从土地面积和常住人口人数来看,粤港澳湾区领先。粤港澳大湾区拥有6950万的常住人口,是东京湾区常住人口数的1.5倍,几乎是纽约湾区常住人口的3倍,是旧金山湾区常住人口的9倍。土地面积方面,粤港澳湾区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东京湾区只有3.7万平方公里,纽约湾区是2.1万平方公里,旧金山湾区是1.8万平方公里。

从城镇率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水平也不低,农村人口只有900多万,而城镇人口有6000多万,即使不算上港澳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有85.2%。

但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均GDP落后于其他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人均GDP有10万美元,纽约湾区人口GDP将近6万美元,东京湾区人均GDP有4.1万美元,而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均GDP刚刚超过2万美元。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也落后于其他三大湾区。第三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比重是66.8%,在其他三大湾区均是82%左右。如果去掉港澳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的比重是56.3%,第二产业比重是42.08%,工业色彩很浓厚。

审视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外部,我们不难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周边有很多不发达的地区,湾区内部的一些资源也过于集中。南沙新区、前海新区、横琴新区、松山湖新区、翠亨新区(在中山)扎堆分布。

纽约湾区没有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是缺失的,500~1000万人口的城市还只有1个,最多的是5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但是不妨碍它在人口数量少、土地面积少的情况下,创造的GDP总量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好几倍。纽约湾区是调动了湾区内所有城市来发展,资源配置也相对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经济战略的时候,常提到补短板,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要补短板。我们应该如何按照市场的要求合理地配置资源?

先来看看轨道交通。我们粤港澳大湾区有2个千万级别人口的城市,面积大,地铁长度也是在四个湾区中最长的。跟其他三个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差距在于市郊铁路。粤港澳大湾区几乎没有市郊铁路(市郊铁路,承担以大城市通勤客流为主的短途城际旅客运输),在深圳工作的人,住到惠州去,目前在通勤上都几乎不可能。但其他三个湾区的市郊铁路发达。目前来看,我们的交通结构不适应湾区未来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发展需求。

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特大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发展,地产、消费都出现了郊区化。广深的住房供给占比从2010年的36%下降到26%,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非中心城市,例如佛山、惠州、中山、珠海等城市,住房提供的比重在上涨。

所以,我们的湾区发展要给所有的城市提供平等的机会。给中小城市下放管理权限,给中小城市的发展创造条件,所有的巨无霸,都是从小发展起来的。我们湾区中集中的新区,能不能跟一些分散的产业园进行互补?我们能不能让中小城市在吸引企业落户方面变得更有吸引力?我们能不能加快发展一些特色小镇?

我个人给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几点建议。一要激发人口要素活力,鼓励适龄就业人口、长期就业人口、自主创业人口落户大湾区,加大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加大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力度,提高人口的年轻化水平。

二要优化和完善交通结构,适应服务业发展,把以物流为主的交通格局调整为人流和物流并重的交通格局,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特别是城市群之间和郊区的轨道交通。

三是促进城市资本下乡,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允许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激活乡镇工业闲置用地,允许企业和农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共同建设工业园,允许宅基地流转,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推广“共享农庄”模式。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广州采访部记者
关注华南地区龙头企业,重点关注制造、教育、科技、文娱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