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河南高考“调包”纠纷解惑?

李静2018-08-11 10:40

(图片提供: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李静 近日,河南四位考生家长因质疑考生答题卡被“调包”而申请复查高考成绩,不料遭遇种种困难,进而举报。目前,事实真相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但此事件却引发了舆论关注。

河南高考“调包”纠纷,并非个例。每年高考结束后,对于分数存有疑异的考生和家长不在少数,有一部分选择申请核查,也有不少家长和考生只能作罢。依照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考生如果对本人的高考科目成绩有疑异,可在规定时间内依照程序向当地招考办提出复查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对试卷核分进行复查,但不对阅卷程度进行复查,且复查过程只能由考试部门核查,考生和家长不能直接阅卷复查;同时,复查的对象和范围也被明确,只能复查核算分数,不能复查考题打分情况。

换句话说,在复查过程中,只能由招生办工作人员代为核算分数,考生不能亲自查阅试卷,对属于主观题的评分,亦不在复查之列,且复查程序并不涉及"成绩被调包"的可能性存在。

官方对此的解释是,高考试卷涉及国家机密,保管的程序都是按照机密档案的标准,允许试卷查阅违背保密原则,可能会存在人为的操作空间。此外,高考主观题评判标准不一,如果准许查卷,招生办将会面临更多纠纷和异议。

这样的解释确有道理,高考阅卷事关重大,试卷信息保密性和安全性等问题尤其需要确保。一旦放开考生查阅,会不会引发阅卷潮在其次,光是工作量可能就令招生部门难以承受。

但是另一方面看,复查机制作为高考整个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关乎的是每一位考生及家长的知情权。复查机制的不透明、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的是高考的公平性。以本次曝出的河南答题卡“调包”纠纷为例,家长6月份知悉成绩,试图复查试卷,但在此过程中屡屡碰壁,遂将矛头指向了河南省招生办,认为相关负责人“滥用职权、组织考试作弊、内外勾结”。

截止到目前,这场风波虽以官方调查结果和其中一位考生确认笔迹得以暂时平息,可细观此事,复查成本之高,实在引人唏嘘。这引发了,公众对高考复查机制的争议。

公开考生试卷信息的成本有多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目前这样的结果,显然无法做到让各方满意。按照制度设计的初衷,准许考生对分数进行复查,就是为了规避暗箱操作,切实保障高考程序合法、结果公正,维护考生权益。

但这一程序目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遭遇了梗阻。教育部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各地方复核程序又出现含混不清。而高考成绩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则往往意味着命运转折的指示牌。当最终成绩与平时或心理预期出现较大差异、考生方试图启动复查程序时,双方的矛盾似乎就不可避免。

根据本报记者的采访信息,近几年高考结束后,每年都会有不少考生选择复查。仅以广西为例,根据广西招生考试院公布的统计数据,2014年共有1409名考生申请对高考统考成绩进行复核,成绩经查均准确无误。2018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广西共有790名考生申请成绩复核。经核查,考生高考统考成绩同样是准确无误。

但考生方大部分时候不满意的是复查过程,这个过程考生无法看到自己的试卷,无法体会到真正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在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一般是由第三方机构组织,在分数公布后,考试机构会将考卷各个部分的分数和评价细则公布出来,相对来说争议比较少。

虽然美国的高考和中国大学录取机制有很大区别,但一些做法仍有可取之处。比如第三方可在阅卷中采用多人评卷、将评卷规则细化,尽量把误差值减到最低,这样做的目的是,即使允许公开查卷,争议和成本也将相对减少。

也正因此,我们可以否这样做?在公布高考分数时,核算分数务必透明化——对于争议性较小的客观题分数,可否在查分网页中标明?以目前技术手段,这点完全可以实现。当复核进入第二阶段,对于仍有疑异的考生,可否由复审仲裁组判断考生再次申请理由是否合理?对于合理者,准许其在特殊环境下阅卷,并在复核内容上做出限制,比如对评分标准不能提出异议等。

高考作为中国第一大考,是社会公平的集中体现,而公平的维护需要一系列机制设置。它不仅意味着相关部门要确保从命题到阅卷每一个环节的准确、公开、透明,更重要的是发挥复查机制对于整个考试环节的保障和纠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让考生和家长真正的安心、放心。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教育、财经领域。新闻线索请联系lij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