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加严影响经济?生态环境部:两者正相关、应建立相互促进的“游戏规则”

董瑞强2018-09-01 17:50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董瑞强 环保加严是否会影响经济发展?该话题备受公众热议。8月31日,生态环境部再次作出回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是正相关。

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崔书红说,从环评角度看,在保护前提下发展,两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处理好两者关系,就是要建立基于生态环保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游戏规则”。

“此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也表明整个经济面是好的,没有迹象表明环保加严影响了经济发展。”他讲道。

其实早在去年10月,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就明确表示,环保并没有影响经济发展。近两年来,中央环保督察、环境执法专项行动等并没有影响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河北省冶金行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勇对经济观察网说,环保影响经济的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要么全关停、要么纵容污染企业,都属于极端发展方式,是不作为、乱作为表现。

“环保与经济相辅相成,经济发展本就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越是高质量发展,环保就越有坚实基础。若只保经济不讲环保,这种污染式发展带来的黑色GDP对人类没有任何意义。”他坦言。

有专家认为,近两年中央环保督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很多地方加强企业污染防治与整治,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尤其是整治“散乱污”,极大提升了这些行业产业的发展效益。

据崔书红介绍,去年在邢台、济宁进行现场调研发现,虽然环保不断加严,但两地在处理“散乱污”企业过程中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三赢。近期,他再次调研发现上述两地去年表现好并非昙花一现。

根据邢台、济宁两地公布的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数据,今年上半年邢台指标增速创近年来最好位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了21.7%;济宁也保持了平稳增长,高技术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增长都在10%左右,新旧动能转换有序推进。

8月31日上午,李干杰再次表示,要坚决反对“一刀切”,对于合法合规企业不采取停产措施,对有问题的要制订限期整改。但对手续不全、无任何环保设施且污染严重的“散乱污”企业就要坚决予以整治,一定要扭转劣币驱除良币的问题。

在崔书红看来,要建立这种“游戏规则”,一是要开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探索建立环境空间管理体系;二是对新建项目环境准入实行“三挂钩”;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四是创新机制体制,加速今年重大项目环评审批;五是发挥环评倒逼机制,加速落后产能和高排放项目的退出。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建立这种规则的根本遵循。经过多年实践,环评制度在建立这种 ‘游戏规则’上做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经验。”他说。

他认为,要通过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具体是编制“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也就是说,要用“线”管住空间布局,逐步解决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的问题;用“单”规范发展行为,为盲目、粗放型、破坏性发展亮红灯,为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优质产能项目环评审批开绿灯。

崔书红透露:“这项工作我们正在稳步推进,今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和青海省,要初步完成 ‘三线一单’编制,其余19省(区、市)今年启动,明年要基本完成,2020年 ‘三线一单’要全面实施应用。”

不仅如此,今年5月,全国生态环保大会明确提出,省级党委、政府要加快确定“三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在地方立法、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执法监管中不得变通突破、降低标准,不符合不衔接不适应的于2020年底前完成调整。

此外,所谓新建项目环境准入实行“三挂钩”,就是指新建项目审批要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规划环评、区域同类项目环境管理水平挂钩。

“项目建成后区域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这对项目排放量将产生约束。若不满足规划环评结论和审查意见,项目就要调整优化。”崔书红进一步指出,不能只上新项目,要以新带老,解决已有项目环境问题。十八大以来,通过环评审批累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约44万吨、46.5万吨和19.5万吨。

在环评审批方面,崔书红认为,要开辟绿色通道,压缩审批时间,重大建设项目做到即到即受理、即转办即评估,评估和审查同步推进。要主动指导督促建设单位在可研阶段启动环评文件的编制,及时答疑解惑。

“目前,生态环境部对重大水利工程、铁路工程等民生、基础设施项目环评的审批时间,已较法定审批时限压缩近50%,最新一个铁路项目,我们审批时间是24天,北京到雄安新区高铁项目审批时间更短。”他讲道。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