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平台清算资产正在低价转手

饶贤君2018-09-07 10:40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饶贤君 “多谈,多看,少表态,能谈的项目,价格砍狠点,我们的优势就是全部款项一次付清。”带着临行前大老板提出的“宗旨”,陈铭与杭州多家企业的清算小组进行了接触,他们希望收购的并非是网贷平台的债权资产包,而是其中的地产项目。

此前三个月,超过二百家网贷网贷平台相继出现经营问题。随着网贷清算工作逐步推进,潜藏在网贷背后的众多“资产”也浮出水面。

陈铭的公司专做二手房地产项目,在与同行沟通之后他发现,不少出问题的网贷平台资产包中,也有地产项目投资,“有些是平台本身的项目底层架构,有些是平台违规搞的,现在被清算出来抵债。”

“你随便登录一个网贷平台,找十个借款信息,可能有一半都是假的,都是平台自己做的信息,相当于平台到个人那里融资,融到的钱用于自己的投资甚至是管理层的消费,这种就是俗称的'自融'。”曾在一家知名网贷平台任高层管理者的蓝琬对记者透露,自融是网贷平台常见的“套路”之一。

根据网贷天眼的数据,截至2018年7月底,含停业及问题平台在内,全国共有6385家网贷网贷平台,其中,存在自融、超额、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问的平台数量高达2286家。

蓝琬表示,“自融”这一方式最早出现的本意或许不坏,“网贷平台为了提升流量、揽客,都是无抵押无担保借款,因此,大量'老赖'在不同网贷平台借款,带来大量坏账。这样的情况下,不少网贷平台干脆自己发布信息自己借款,然后自己拿着款项去投资,从而提高对项目风险的控制能力。”

由于网贷平台项目涉及到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因此项目信息不透明,这使得“自融”不易被察觉,而在以千万甚至数亿为单位的“自融”资金面前,极少有人能抵挡住诱惑,管理层甚至创始人携款潜逃屡见不鲜。

2018年6月,牛板金出现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清算。其创始人王旭航表示,牛板金平台前董事孙启良、沈旭卿伙同陈鄂、胡文周,四人联手虚构标的项目,通过“牛钱袋”产品卷走了投资人总计31.5亿元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

据了解,目前牛板金已经提起诉讼,准备将四人在上海等多地的房产项目出售以抵偿其逾期款项。陈铭表示,“这个项目我们也关注过,总体都是已经成熟的商业项目,也有部分住宅项目,其实就是私人的房产投资,和我们的主要方向不一致。”

据陈铭描述,杭州很多网贷平台资产包中,地产项目大多都占有一席之地,且目前均在以极低价格协商交易。“比如我们在谈的一个项目,包括一个在建酒店资产,一个湖滨住宅项目,我们估算下来的价值在3亿元左右,目前基本敲定了成交价1亿元左右,打包接手项目以及相关债务。”

新的项目方接手后,这些项目将面临不同的命运,“酒店项目我们会做资产整合之后再转手,湖滨项目的话准备做别墅区,其实由我们来操盘的话会比他们偷偷摸摸做好很多。”陈铭表示,酒店项目盈利周期长、运营难度高、不易变现,而网贷平台对现金流要求极高,投资酒店“太不明智”。

蓝琬则表示,对于很多网贷平台来说,通过“自融”等方式募集到的资金在使用上有风险,因此,不乏将这些资金用于投资地产、文旅、影视等行业,“大部分平台一开始是很乐观的,觉得行业在上升期,要做一些长期性的投资,但现在一出事,这些投资变现的难度仅次于债权资产包。”

据记者多方了解,除涉及超额、自融的房产项目外,网贷平台的不合规资产投资中还出现了古玩、字画、名车等等标的。

投资人刘博在钱铺子、金牛聚财分别投资了二万元,如今账户依旧显示余额,但已经无法提现。

对于刘博来说,何时能拿回本金已经不重要了,“我已经不指望本金能全拿回来了,能拿回来一部分已经很好了,相信大部分投资人都是和我一样的想法。”

陈铭表示,部分网贷平台确实有向用户赔付的诚意,“目前来说,一些平台采取了将债权和偿还借款绑定的方式,即如果收购了债权资产,需要偿还相应的借款,相当于将原本的借款、债权转移到了新的项目方身上,但大家都担心资产包里有坏账,有无法完成的债权。”

蓝琬表示,大部分的网贷平台可能自己都难以分辨出资产包中哪些是优良的资产,哪些是将来无法完成的债权,“比如平台借出去一万元,借款人已经拿到借款了,现在平台倒了,他就认为自己不用还这一万元了,现在换了新的项目方接手,你(新项目方)拿着合同和身份信息找到他,他也不一定认,这是很大的风险,即使价格极低,也少有人愿意接手。”

一些平台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债权以及房产等其他资产包则被拆分开来出售,出售所得的资金由平台偿还投资人的借款,据记者了解,牛板金、草根投资等原本规模较大的网贷平台均计划用这一方式偿还借款。

不过正如前文所提到,这些资产包均在以极低的价格转手,这也意味着平台最终能用于赔付投资人损失的资金量并不大。记者尝试联系了一家在官网张贴了维权流程的网贷平台,其表示会努力补偿投资人,但希望投资人不要期望过高。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不动产运营报道部记者
对一切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探寻真相与本质,关注地产细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