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增长的质与量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18-09-08 09:39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骆振心/文 今年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5.5%,增长速度连续9年下滑,比去年同期要低2.8个百分点,处于近20年来的历史最低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虽然投资的拉动力持续减弱,但当前资本形成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占到三成,投资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意味着GDP增速下降近0.3个百分点,投资的作用不可或缺,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稳投资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三块构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处于领先,1-7月同比增长了10.2%,延续了去年以来的上行态势,创出了近四年的新高,增长态势十分强劲。这与房地产市场火爆有关,1-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了4.2%,7月当月同比增长9.9%,较上月扩大5.4个百分点,三四线城市的房子热卖;与之相应,商品房销售额1-7月累计同比增长了14.4%,7月当月同比增长22.0%,房价加速上行。房地产市场热度不退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支撑力量。

基建投资依然疲弱,1-7月同比增长5.7%,比去年同期低15.2个百分点,为近15年以来最低点。基建投资与政策息息相关,基建投资增速急剧下滑,与当前的财政金融政策收紧有莫大的关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在金融去杠杆趋严的监管政策下,财政也加大了对隐性债务的管控力度,严肃了财经纪律,堵住了漏洞,抑制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制造业投资止跌回升,1-7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出现了企稳态势。长期看,决定制造业投资的是成本与收益,资金、人力、运营成本的不断攀升,制造业利润趋于下降,削弱了制造业投资增长的基础。短期内,企业利润和市场需求的即期波动十分关键,这些都能影响到未来预期收益率的判断,进而影响到制造业投资增速。制造业投资决定着未来经济系统的产出,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对就业的效应很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投资跟不上,经济增速必然下滑。

制造业投资又可以分为民营与国有企业两大块,上半年民营工业企业的利润上升了10%,利润增长推动投资增速上行,民营投资1-7月同比上升了8.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近两个百分点,出现了积极变化。与民营投资回暖形成对比的是,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仅仅增长了3%,但利润同比增加32%。这表明国有企业投资受到了制约。笔者认为,主要两个因素,一个是行业因素,国有企业收入增长快的主要是油汽电等能源行业,还有钢铁、化工这样一些上游部门,这些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由于大宗商品市场变化,利润大幅改善。这些企业刚刚经过淘汰产能的阵痛,没有能力也缺乏动力扩大投资规模。另一个是政策因素,目前,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企,今年6月底达到64.9%,在去杠杆压力下,国有企业扩大规模的惯性得到了控制,钱不好拿了,难以支撑投资规模扩大。

笔者认为,在看到投资总量增速下滑隐忧的一面,也要看到投资结构出现的一些积极变化,总体上看,投资增速在下降,但投资配置效率有所提高。基建投资减速、国企投资减速需要辩证看待,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目前,中国人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达到了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人均私人投资则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国长期以来进行大规模的基建投资,特别是2008年以后的刺激政策,积累了巨大的基础设施存量,基础建设投资已经进入了一个边际递减的阶段。特别是基建投资中政绩工程不少,2014年通过巡视整改,全国有663个“政绩工程”被叫停,如果考虑到政绩工程的巨大浪费,基建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作用更加有限。国企依靠扩大资产规模来获取利润,有金融系统提供的廉价资金,还有一些有利的扶持政策,但投入产出比却低于民营企业,因此,投资效率也不高。相对而言,民间资本投资决策主要依靠市场,投资效率相对要高,民间投资出现了企稳回升,是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一种积极信号,表明投资效率得到改善,投资配置更加合理。

投资结构的优化表明,当前财政金融政策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对于投资增速下降,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容忍空间,支持从长期上改善投资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当前投资结构有向好的趋势,但是要根本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建议,要加快推进金融系统改革,促进金融系统合理配置资本,将信贷资本分配给生产效率更高的企业和行业,同时要加大“放管服”力度,放的要放到位,改管的要管好,真正降低中国目前高昂的制度成本。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青年经济学者)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