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可转债密集转股 2460亿仍在路上

王涵2018-10-13 09:12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涵 “银行最终要促使可转债转为股票,增加核心一级资本。所以转股价和何时转股很重要”。一位资深的银行股持有者张先生如是说。当商业银行过了发行可转债的监管门槛、挂牌交易后,正式步入与股民至多六年的博弈互动阶段。

十一长假刚过,密集的一行可转债的转股公告就翩翩而至。10月9日至10日,无锡农商行、常熟农商行、宁波银行、江阴农商行、光大银行五家商业银行公布了各自的可转债转股结果暨变动公告。截至2018年9月30日,宁波银行累计转股股数排名位于最前,约达1.39亿股,累计金额约25亿元。无锡、常熟与江阴农商行分别累计转让5.66万股、6.12万股和5.06万股,转股金额共计109.36万元。光大银行累计转股股数16.96万股,转股金额为72.7万元。除宁波银未转股可转债占宁行转债发行总量的74.99%外,其余四家银行未转股可转债均占发行总量的99%以上。

记者不完全统计,仍有2460亿元正待发行的可转债在路上。

融资“香饽饽”

在金融监管不断加码的环境下,如何应对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早已成为商业银行考虑的重中之重的问题,银行上演的“补血”竞赛从未停止。除定增、发行优先股等措施外,可转债转股也成为银行融资“香饽饽”的形式。

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中信、浦发、民生、平安银行分别有400亿元、500亿元、500亿元和260亿元的可转债发行计划等待挂牌。随后,交通银行公告拟发行600亿元可转债补充资本;江苏银行也在9月底对200亿可转债发行回应了监管的问询。也就是说,有2460亿元可转债正待发行。

去年2月,完善的再融资新规在一定程度上帮了可转债市场“大忙”。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定增融资必须间隔18个月,并且融资额不能超过市值的20%。定增融资受限,而通过可转债融资无疑深受银行青睐。

兴业研究分析师郭益忻称:“发行可转债本质是再融资,最终目标也是转化为普通股,需要接受监管的严格审核,这是核心资本补充的必备要求。”

可转债属于混合资本工具。据了解,商业银行发行可转债的初衷在于通过促使投资者转股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从补充的资本质量来看,转债高于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债。不过,对于资本水平无近忧,存远虑,且有一定耐心的机构,可能才会选择发行可转债。

公开资料显示,可转债从公告预案到完成发行需要一年时间。且可转债发行半年后方才进入转股期,真正补充资本需要一年半后得以实施。兴业研究发布的研报显示,在未转股之前,银行需要支付的可转债利息也明显低于其他资本工具。但是,可转债转股需要与投资者互动和博弈,耗时更为长久。

转股“志在必得”

此前,常熟、江阴、无锡此三家农商行已经多次下修可转债转股价。

无锡农商行共两次下修转股价格至6.70元/股;常熟农商行也曾两次下修转股价格至5.76元/股。江阴农商行更是三度下修转股价,该行自1月26日发行20亿元可转债,原约定8月1日的初始转股价格为9.16元/股,5月3日转股价格向下修正为7.02元/股,5月22日起分红后调整为6.92 元/股,8月28日向下修正为5.67元/股。

不过,银行发布的可转债募集说明书相关条款中写明,若当股价连续A个交易日中至少有B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低于当期转股价的C%时,董事会有权提出下修转股价的方案。显然此做法会摊薄股东利益,原有股东股份被进一步稀释。

对此,郭益忻的看法是,银行下修转股价也要看股东的结构,相对分散、相对弱势的股东对于下修转股价的提议并不具备否决的能力。个别银行情况可能比较特殊,不排除股东与银行达成了一致,即短期先行转股支持银行扩大一级资本,支持业务开展,获取更高收益,再反哺投资者。但这是个例,不具备普遍性,对其他机构可借鉴意义不大。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如何尽快在与投资者的博弈当中完成转股才是关注的焦点。

郭益忻表示:“银行发行可转债的核心诉求是转股,以补充一级资本,而不是去贪图可转债低廉的融资成本,那对银行而言意义不大。所以费时费力发行一支6年期的可转债,转股志在必得;对于投资者,了解银行的核心诉求,持有可转债等待时机转股,是获取收益的最重要来源。短期价差有的话也不错,但不是主要目的。”

市场上投资者关注可转债,更多是从投资获利的角度。银行股价高于约定的转股价格时,投资者一般才会选择转股。若出现可转债转股套利机会,会有少量可转债提前转股,但大面积转股还得靠提前强制赎回。“可转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投资产品,抛开上市破发风险外,如果正股在二级市场表现较好,还能获得不错的转股收益。目前A股股市低迷,银行正股价低于转股价,我们更多还是观望为主。”上述资深的银行股持有者张先生称。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华东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并报道银行、保险、互金等领域事件,擅长深度报道。
联系方式:wangha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