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5-08 12:34
张林/文 5月7日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一行一会一局”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从会议举行的背景上来看,外部关税扰动的影响在4月份逐步显现——PMI新出口订单显著回落,PPI环比下行压力加大,整体经济运行态势与去年8月份类似,降准降息的时机已经成熟,新一轮增量政策也因此适时推出。
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十项增量货币政策,八项增量金融政策以及资本市场的三项发力方向。
在增量货币政策中,包含两项新设立的政策工具:一是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二是创设了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这两项政策工具对应了缓释外需扰动的两条基本路径。从中短期来看,要靠消费稳定当下,特别是服务消费的增长趋势缺口仍待弥合,从长期来看,要靠科创赢得未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速尽快企稳回升。
其中,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有助于配合“债市科技板”尽快落地,通过央行再贷款支持的增信措施分担债券的部分违约损失风险,不仅契合科技创新长周期、高风险的基本特征,也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债券的市场吸引力和交易活跃度,缓解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
在增量金融政策中,进一步稳定股市和楼市是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目标。从支出法统计的经济总量来看,贸易差额等于GDP减去国内消费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当贸易差额因贸易环境变差而出现收缩压力时,就需要消费和投资形成对冲。股市和楼市的增长与稳定所产生的财富效应既有助于提振消费,也有助于推动房地产投资的下跌幅度收窄。
在资本市场增量政策中,《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值得关注,近年来资本市场运行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在于基金管理人的收入和管理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行动方案将优化主动权益基金收费模式,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现象,完善行业考核评价制度,督促基金公司从“重规模”转向“重回报”,更好体现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的激励相容机制,努力形成“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的良性循环。
此外,稳定市场、稳定预期离不开对直接受到外需冲击的出口企业、小微企业及就业人群进行纾困和扶持,笔者建议在上述政策措施之外,设立不低于5000亿元的稳外贸与稳出口再贷款,重点针对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转内销、转产业或者产能出海活动进行金融支持。
经济良性循环离不开各个环节的协调和衔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的提升、平台经济的发展、资本稀缺性的降低,以及市场中介环节的日益消解,生产、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耦合度越来越高,任何一个环节的滞后都有可能带来经济结构间的负面拖累,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策都要以“一揽子”形式出台的原因。
当前美国对华出口设定的综合税率超过100%,输美产品带来的贸易顺差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36%,外需订单的减少不仅直接对净出口带来压力,还会间接影响国内的制造业投资与生产,而出口转内销也会带来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大的风险,产能过剩既不利于价格水平和利润水平的改善,也不利于形成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最后还会制约货币政策的效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轮增量政策所兼顾到的领域既包括出口与外贸,房地产与股票,也包括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还包括科技创新和金融市场改革。这些看上去相对独立的经济变量和经济领域,实际上是关联交织的有机整体,货币金融政策稳经济需要做到“一揽子发力”。
实际上,近五年来我国宏观政策操作持续处于逆周期调节的状态,部分领域的政策效果出现“钝化”在所难免,但目前逆周期操作暂缓甚至退出的时机尚不成熟。考虑到货币与金融政策“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后续财政政策或也将在兜底民生、扩大投资等领域出台综合性增量政策,改善微观主体的体感,增强微观主体的安全感。
(作者系远东资信首席宏观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