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报道|“哎呀!这个精度太好啦”,数十万制造商的进口盛筵

宋笛2018-11-08 13:12

(图片来源: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笛 “哎呀!这个精度太好了,您快过来看看!”在进博会“智能及装备制造区” GeorgFischer(乔治费歇尔,瑞士工业巨头)的展台外,一位中国石化设备生产商一边说着,一边拽着同事走到了一台展示机前。

这是一台慢走丝线切机——属于电火花线切割的一种——其精度可以达到小于2微米甚至1微米的程度,也是GeorgFischer同类产品中精度最高的一款。在石化设备商看来,如果自己的产线使用了这一设备,将会极大的提高一些零部件的精度和工艺水平。

这台展示机本身已经在一天前就已经被天津的一家轻工学校预定,另一位来自杭州的制造商也表示了购买的意愿。机器的售价超过300万元。

正在进博会寻找机会的并不仅仅是贸易商和隐含在他们背后接近14亿的消费者,同样还有正在产业升级的路径上艰难爬行的中国制造商们,低层次竞争的加剧、投资回报的减少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让他们迫切需要一些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管理系统来支撑起新的产业未来,而这些,或许可以在这个6万平方米的展馆内寻得——智能及装备制造区包括4.1和3两个展馆,超过160家国际工业、科技巨头和隐形冠军参与其中,涵盖加工装备、航空电子、机器人、自动化和微电子解决方案等多个细分领域。

另一个展台,一台堆垛机器人正在把一旁的方便面箱子放在数米外的传送履带上,看起来不急不缓。机器人的速度被刻意调慢了,在之前一天,有两位参展者把头伸进了机器人活动的区间,把展区的工作人员下吓了个半死,如果全速开动,这个机器人每3.5秒就可以完成一次抓取、摆动、放置的完整过程。

这是冈谷钢机贸易有限公司的展区,每年这家公司会向全世界卖出超过1000亿元的商品。展出的这款堆垛机器人机械臂部分由NACHI生产,同时装备了一家名为MUJN inside的创业公司所研发的机器视觉系统和装备,在进博会不到三天的时间中,已经签出了超过1000万的订单。

这1000万的订单中包括数家物流企业,两家东北的大米厂,一家醋厂以及一家家具厂。

“他们的需求还挺迫切的,比如说大米厂吧,现在一袋大米25公斤、50公斤,码放这个的工人非常难找,这个活太累;现在大米厂还要提供给很多品牌,不同品牌要单独码放,这个也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展位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在70年代就曾经向中国出口过化肥相关设备的埃理奥特集团也参与了此次的展会。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中,中国蓬勃发展的石化行业为埃理奥特的压缩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特别是2015年石化相关细分领域开始向民资逐步开放以来,埃理奥特的客户也开始从“三桶油”向外扩展。

对于这些已经早早进入中国市场,并占据了巨大市场空间的外资企业而言,中国市场仍然有巨大的可挖掘空间。埃理奥特已经在天津投资建立了一个总面积达到5780平方米的机械服务中心,主要从事设备维修,元件、耗材销售等业务。展台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对于中国市场的方向已经开始从单纯的设备销售转向售后、维修等全方位服务层面。

“如果时机合适,我们还是会再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展台工作人员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主任
主要关注于科技类、创业类产业政策、创投领域以及交通物流领域。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