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扶贫还剩最难啃的骨头 瞄准贫困成因是关键

宋馥李2019-03-06 12:15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宋馥李/文 着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段落。

可以发现,在精准脱贫攻坚战行至关键时刻,总理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人口,针对性更强,施策的目标更加具体。

这是精准脱贫攻坚战目前的局面所决定的。在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后,剩下的贫困人口,无一不是难点中的难点。

李克强提到要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落实对特殊贫困人口的保障措施。就是把一些特殊的贫困地区,作为了政策精准瞄准的区域。

报告里指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80%以上的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在下一步的脱贫攻坚中,除了继续扶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或许也要辅之以社会保障手段,最终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而即便是完成脱贫摘帽的县和脱贫人口,对这些地区的扶持政策也要保持一段时间,巩固脱贫成果。

实现脱贫绝非一蹴而就,扶持一个特色产业形成规模,也非三年五载的集中突击可以完成。让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接轨主流消费市场,仍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也是让贫困人口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的过程。

除了精准瞄准特殊区域,还须瞄准特殊贫困人口。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特殊贫困人口,是指贫困残疾人、贫困老年人、家庭经济困难高中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和中高职在校生、贫困家庭大病患者等五类特殊贫困人口。

对这些贫困群体,显然扶持的难度更大,需要更为有利的福利保障措施。对此,总理在报告中也提除了较为细致的解决方案。例如:开展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专项行动、明显降低辍学率,继续增加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而报告的未尽之言,就是继续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进而对贫困原因的精准识别,才能有的放矢,分类施策。

例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是贫困的主要成因之一,也是精准扶贫中的攻坚难点。对贫困家庭的大病患者,用产业扶贫的办法,或许已难以奏效,仍需在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寻求兜底之策。

而这些贫困人口,当然也不止存在于贫困地区,发达的一线城市也大有人在。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也不应忽视一些市场新生的解决方案。例如以“轻松筹”模式为代表的互联网众筹模式,为一些大病家庭解决了医疗费用难题。

那么,在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下一步,针对具体的贫困群体的贫困原因,如何进一步精准识别和施策,仍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正如总理所说,越是到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越要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检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