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亿个小微经济体的融资“魔咒”:数据究竟改变了什么?

李紫宸2019-05-25 09:22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紫宸 自2018年开始,政策即在密集释放对于小微经济体融资的利好,“两增两控”的监管要求对国内商业银行提出了明确的小微金融增长要求。

根据创新领域研究机构“爱分析”在5月2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国小微金融在未来几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超过20%,到2020年,小微经济体的普惠型信贷余额可以达到14万亿元,平均年增长2万亿。

不过,尽管小微金融在未来势必迎来可观的增量市场,但受制于行业经营特点,目前小微金融渗透率不足20%。超过3亿的庞大小微经济体,则很难被传统银行体系的金融服务所全面覆盖。

爱分析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分析师张扬认为,这样的局面不会一成不变。换言之,在金融科技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这把枷锁开始被打破。

3.3亿个小微经济体

什么样的企业是小微企业?中国有多少小微企业?

以工信部在2018年初划分的最新标准为基础,小微经济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大类:第一类,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约1亿家;第二类,自营劳动者,约5000万家;第三类,生产性农户,约1.8亿户。以此计算,中国小微经济体数量在3.3亿个左右。

小微金融则一般是指面向小微经济体的债权融资,核心是信贷服务。爱分析认为,从行业实际供需来看,小微金融是一个典型的供给端驱动行业,大量小微经济体渴望金融服务。小微经济体数量众多,但经营持续性差,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小微经济受冲击尤其明显。

这样的特点为小微金融行业带来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渗透率天花板低;二是风控需要有能力穿越经济周期,门槛极高。

从2018年开始,中国“两增两控”的监管要求对国内商业银行提出了明确的小微金融增长要求。不过,尽管政策为行业带来巨大增量,但政策并不能解决服务下沉客群的问题。传统银行仍以原有大型企业子公司、孙公司,地方龙头企业等为典型客户。“目前来看,银行服务小微金融路径分化主要表现为:五大行、股份制等大中型银行服务小微金融头部客户为主,如大型企业的子公司、孙公司等,创新集中在担保贷款领域;而农商行、城商行等地缘性银行则要努力实现客群下沉,更好服务如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性农户等客群,创新集中在信用贷款领域。”张扬告诉经济观察报。

如何打破”不可能三角“定律?

在金融市场,传统小微金融信贷技术存在一个被普遍认同的“不可能三角”定律,即:运营效率、风险控制、信贷规模,三者不可兼得。

不过,从一些迹象看来,这个定律现在开始出现被瓦解的可能。

消费金融业务曾是信贷创新第一波渗透的领域,通过信贷流程线上化解了消费金融向全人群扩展的问题。

张扬认为,小微金融信贷技术和消费金融的提升路径相似,不过,与消费金融比起来,小微金融信贷风控提升难、效果检验的周期长。

“这其中的核心原因是小微经济体受经济周期影响大,对信贷技术穿越经济周期的要求高,上行周期有效的风控模式未必能经受下行周期考验,风控创新失败率高。而信贷产品一旦风控失效,会付出极高的试错成本。同时,小微经济体经营相关数据缺失,可信度低。”张扬说。

爱分析的报告认为,目前看,小微金融有价值的数据一部分沉淀在各个政府部门,如央行征信中心、税务部门、工商部门、电力部门等,另一部分则存在于经营场景中,如交易、招采、纳税、公司内部管理等场景。因此,小微企业经营数据积累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政府数据的打通和开放,从结果数据预测小微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二是企业经营、管理相关场景的云化,进而掌握多维度动态经营信息。

张扬向经济观察报介绍,一直以来,市场上的征信类公司试图直接解决经营场景数据源问题,但均未有跑通案例,原因在于,数据源不掌握在征信公司手里,而是在政府和场景云化公司的手中,征信公司很难直接与核心企业、B2B平台等合作建立供应链管理平台,从而实现有效的渗透。

在部分细分领域,小微企业云服务公司已经验证了自身的商业模式,成为各自行业中的标杆,如零售云领域的有赞,财税云领域的慧算账、云帐房等。

张扬同时举了商用车领域服务商狮桥为例。该公司的业务以车贷金融、车后服务、整车干线物流为核心,面向中国3000万卡车司机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后者多数属于自营劳动者。整合商用车全周期多场景价值是狮桥金融服务的根基。基于场景价值,这家服务商试图解决小微金融风控难题,同时衍生出一些创新产品。

“狮桥是经营场景里面的典型案例。”张扬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这家公司有卡车司机线上和线下经营场景和数据,对于风险预期和把控更可靠。”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末,这家公司已经累计为14万卡车司机/车主提供了融资支持服务,贷款金融超过450亿元。根据狮桥方面的介绍,目前国内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2.75%,较中大型企业高1.2个百分点,而该公司的不良率目前低至1%以下。

狮桥集团副总裁朱涛告诉经济观察报:“普惠金融面临的最大挑战,一是客户群体天然的信用资质弱、不良率高,二是即使可以用非常重的线下风控模式把不良率降下来,却又难以复制放大、难以真正普惠万千客户。”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资深记者
长期跟踪工业、信息化领域产业政策和发展动态,重点关注钢铁、能源、通信等相关产业,相关领域上市公司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等。擅长深度、人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