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为经济“战疫”进一言

社论2020-02-14 19:19

经济观察报社论 大多数时候,我们很少听到他们的声音。当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时,从直通一线的物流,各类救援物资的紧急采购和输送,医务人员和病患的接送和住宿、餐饮等后勤支援,我们看到了顺丰、京东、阿里、神州、复星、苏宁——这样的名字还可以列出长长长长的一串。这些名字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还从来没有在这样的紧急状况下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现在可以说,我们可以对他们期望更多,可以给予更多的信赖和托付。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他们有惊人的资源动员和分发能力,高效的信息沟通和响应体系。这一次,它几乎是自发地动员起来的,释放的能量和效率惊人。在如此紧要关头,这种能量和效率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一线医务人员得到安全防护,也会有更多的病患被及时救治。

现在,更多的企业也正在为自己、为中国经济全力一战。这是一个艰难时刻。一方面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武汉乃至湖北;另一方面,众多行业因疫情而停摆。企业没有生意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能扛多久呢?疫情之前,我们还处在稳杠杆的阶段,企业杠杆率仍没有降至合理水平。这意味着一旦遭遇极端情形,现金流很容易断裂。连续几年,决策层着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可以说初见成效。疫情使情况更为复杂,一部分中小企业很有可能在春天到来之前倒下。

任何一家企业都承载着若干就业。每一个就业者身后可能就是一家老小。争取让更多的企业活下来,度过眼前的难关,就是避免让这些家庭陷入困境。通常我们主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过大疫之下,需要政府部门的快速反应。这不是针对哪一家企业,而是为了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所幸更多的政府部门行动起来了。从减租减税、延缓社保缴纳、到各类金融扶持,我们期待这些政策尽快落实,也期待政府部门保持足够的警觉和灵活性,根据企业实际困难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当我们说中国经济有足够的韧性时,很大程度上是在说,中国拥有一个庞大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他们敢于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闯出生存与发展之道。当我们说,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时,他们的存在是所有人信心的源头所在。

我们乐见如此表白——“你不裁员,我不拿薪”。这是非常时期的患难与共。熬过这段苦日子,这样的企业会更有凝聚力。我们想说,强调假日延长员工要享受双薪等等没有错,不过这时候除了法条,何妨也多讲讲情和理。讲多一句,如果企业没有了,就业岗位不复存在,强调什么都没有意义。有时候企业老板愿意咬牙扛下去也是因为情分。我们相信,在选择的天平上,这是很重要的砝码。

企业处在关联万千的经济生态中,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荣,不是说谁个头更大谁就更能抗。万达很早就宣布减免租金,是因为它知道这些租户扛不住,万达的商业帝国也就不复存在了。我们希望,企业不管体量大小,可以多一些有商有量。特别是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创造条件争取企业早日复工,有困难互相帮一把,产业链转起来了,也许最难的时候就挺过去了。共克时艰正该如此。

抗疫防疫不能有失,还要逐步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地方政府责任重大。这里面分寸的确很难拿捏。不过还是可以权衡一下,一刀切地封堵或劝返所有外来人口真有必要——不说这些政策会让复工路平添梗阻,先问一句,于防控疫情是否有效,于法于规是否有据?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