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消费”会来到吗?

万敏2020-03-13 12:48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2020年1月和2月的居民消费被突发疫情按下的暂停键,有望随着全国逐步复工而缓慢释放动力,但疫情对经济更深层次的影响,如物价、收入、消费信心等方面的限制,短期内并不会消失。

有人预期,疫情过后,消费行业会迎来一波报复性反弹;有人预期,这种反弹将是短暂、微弱的,并不足以支撑起消费本应对GDP的贡献。

如何提振消费,稳定信心,是疫情平稳期千头万绪的工作中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考虑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未来或有望迎来更多提振消费的财政、金融政策。

消费复苏节奏如何?

海外欧美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持续扩散,原油市场、美股和多个主要市场股价暴跌,国内还处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平衡期,在此背景下,国内的消费市场复苏会以怎样的节奏展开?

从供给端来看,餐饮、旅游行业等零售消费行业经历了一轮硬核的被动“去产能”。

中泰宏观研究团队日前发布的研报中,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测算显示,旅游受损最严重,1季度收入下降或为1.2万亿,占全年旅游收入的近2成。餐饮零售收入下降9600亿、交通运输1400亿、电影100亿。并且,消费收入减少还会对其他行业产生间接影响,该团队利用投入产出表对此进行估计。旅游收入下降将造成其他行业收入下降约5500亿,餐饮零售为3200亿、交通运输为820亿、电影为60亿。“2019年我国4.7万亿的餐饮收入中有15.5%来自于春节期间,即使疫情过去,春节假期已不再,餐饮业损失恐难恢复。”

但从需求端来看,疫情过后,餐饮等行业也将最快迎来复苏。

据企鹅智库近期发布的《全国网民消费影响调研报告》,疫情期间,居民线下消费需求被压制,疫情结束后,消费信心回弹,疫情期间减少的线下消费活动,居民均有不同程度的补偿性消费。在疫情期减少外出就餐的网民中,65.9%的网民表示疫情结束后,将会外出就餐,餐饮业在疫情结束后预计会迎来比较明显的补偿性增长。购物、美容美发、电影院消费也有较大的重新消费需求。

宜信首席经济学家李琳博士认为,随着3月份和4月初湖北以外地区的全面返工复产,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化,二季度消费将在一季度极低的水平上反弹,消费增长二季度或会显著提升。二季度的消费提升部分也是得益于疫情之后的补偿性消费需求,比如,今年前2个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和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均下降40%等,这些在一季度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有望在二季度得到释放,并带动相关的如家电、家具、装修等消费。三、四季度的消费增速可能又将较二季度逐步放缓,回归到中国消费增长的长期趋势水平上来。

3月份开始,快递物流行业人员复工明显加速,线上消费复苏的步伐明显快于线下。可供参考的一个表现是,阿里发布“38大促”成绩显示,其大快消行业同比去年38大促的增幅超过2019年双十一和双十二的增幅,去年双十一天猫整体成交额的同比增幅是25.7%。

消费能力与信心是否同步恢复?

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此前的提法,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由于企业规模和技术能力等限制,中小微企业普遍处于制造业、服务业的产业链下游,在本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依附于中小微企业的大量城镇劳动人口,收入与就业面临的险峻形势,是否还能支撑起足够的消费能力与信心?

据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近日发布的《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报告》,在其调研中,流动资产可维持生活的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工薪阶层占比为47%,六个月以上的有45%,4-6个月的为8%。“流动资产与月支出比例”指标,各职业类别评分均值都在2分以下。

但这份报告中也展示了一个积极正面的指标,有三成工薪阶层较为乐观,认为依然能够维持现有生活水平。三成可能降低生活水平,但不会失业。仅14%的工薪阶层认为,一旦失业只能退出劳动力市场。“对家庭未来财务的信心”指标中,49%的人在6分以上,工薪阶层悲观情绪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更需要考虑的是,我国居民虽然储蓄率较高,但负债结构失衡的情况由来已久,住房按揭贷款的偿还压力,对潜在消费力的挤出效应,或在经济下行期更为凸显:央行公布的数据中,今年前两个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220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65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862亿元。

另外,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较多。食品是居民消费中的“刚需”,食品价格的走高,也会压抑其他非必要消费的支出。

李琳认为,年初以来,油价显著下跌,预期将带动国内工业品价格回落,未来PPI同比通缩幅度将进一步加深。非食品、食品CPI同比增速到年底将大幅下降, 总的来说,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预期通胀下行,由于去年底的高基数原因,年底CPI或面临通缩的压力。通胀环境对居民消费影响较为负面。

消费心理方面,疫情使更多人增强了抗风险意识,对流动资金的重要性有更深的体会,消费趋于理性。融360维度出品的《疫情期间大众消费信心调查》显示,超6成受访者表示会更加趋于理性消费,仅有11%表示将扩大消费。大众会在今后长期生活中减少的消费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是旅游消费、线下娱乐消费、宠物相关消费、礼品消费、配饰消费,受访者选择比例分别为31.39%、28.48%、20.71%、20.39%、19.74%。

收入不确定性增大,房贷支出每月不变,再加上物价上涨趋势仍在持续,留给“报复性”消费的空间还有多大?目前还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而不确定性本身带来的不安,已足够辐射到实际的经济活动之中。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 关注包括但不限于金融、互联网、财富管理、理财相关领域。探索金融新闻新的写作方式。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wanmi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