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宗商品狂跌,螺纹钢却何以变成了“螺纹金”?

李紫宸2020-03-14 21:07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紫宸 本周之内,在全球金融市场哀鸿遍野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也难逃厄运。多数大宗金属商品呈现震荡下跌的行情,甚至连黄金、白银这样的贵金属都未能幸免,但有一种商品却成为了一股清流,这就是螺纹钢。

从3月9日至3月13日,螺纹钢期货在五个交易日内连续上涨,由此被市场戏称为“螺纹金”。面对金融风暴的袭击,螺纹钢何以成为了“螺纹金”?

高炉产能已近复原

事实上,不仅是螺纹钢,几乎整个黑色系商品期货,包括铁矿石、焦煤、焦炭(以上几种商品均为钢铁冶炼的主要原料),本周之内几乎都处于飘红的状态。

在业内人士看来,螺纹钢走出“螺纹金”的行情,并不符合眼下的市场逻辑:全球股市、商品暴跌,唯独黑色期货涨,亦说不上有什么多好的政策面、基本面,来支撑它如此强劲的上涨。

首先来看供需。根据中钢协在3月13日发布的每旬生产数据,2020年3月上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共生产钢材1676.64万吨,日产同比增长1.11%。根据重点统计钢铁企业产量估算,本旬全国日产粗钢、生铁211.25万吨、钢材均实现了同比的增长。这意味着,进入3月,钢铁产业目前的生产基本得到了修复。

事实上,在过去两个月中,尽管因疫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钢铁复产的进程依然大大快于下游市场的需求复苏步伐,这使得钢材的库存在春节后进入大量累积的阶段。

根据我的钢铁网统计,国内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自进入2020年1月之后,就开始了快速的上升,目前已经超过2000万吨,大大高于1月前的水平。事实上,2019年全年,国内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保持在1000-1500万吨的区间内。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下游需求在逐渐复苏,但目前也依然没有改变供大于求的基本面。

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在3月13日向经济观察网分析表示:“从数据看,(贸易商日度成交数据)交易量上来了,达到了20万吨,这已经接近往年的接近正常水平。但是在库存比去年高2000多万吨的情况下,这点儿量也并不足以支撑上涨。”

徐向春认为,这只能解释为,期货是未来预期。

中钢期货有限公司 研发部总经理 王奕琳在同一日向经济观察网分析认为,螺纹钢变成“螺纹金”,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之前做宏观预期的资金和情绪都还在,二是最近现货流动性起来了,之前空头担心的贸易商资金链可能断裂问题现在看发生的概率也很小,现货市场也开始跟着宏观预期一样对未来期待了。再者,受益于下游的进一步复苏,终端需求的备货需求在进一步释放。

“无论是资金,还是现货市场,目前都把天量库存抛到了脑后,市场由此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美好态势。”王奕琳说。

中钢联分析师史文飞也向经济观察网分析认为,这主要还是预期的问题:市场倾向于认为,疫情在国内已经趋于稳定,而近期讨论热烈的基建和新基建,预计将会大规模推出,因此未来会对钢材带来较好的需求。

近亿吨电炉钢产能待释放

尽管以螺纹钢为首的黑色系期货本周表现抢眼,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现货端的状况在短期内并不令人乐观。

徐向春预计,3月份的现货市场将维持弱势承压,反复筑底,而很难启动上行。“毕竟二者市场逻辑不一样。期货是未来的事情,可以充分想像。但现货库存巨高,这是实体企业生存不可回避的难题。”徐向春说。

徐向春认为,从钢铁现货基本面看,3月份后半月价格启动向上反弹的概率不大。从国内看,虽然需求开始恢复,但是巨量套牢的库存还要等待消化。从国外看,疫情不断加重,经济下滑,需求下降,国际市场价格走弱不可避免,因此,市场更可能是低部震荡,逐步消化库存。

徐向春判断,现在的市场就是预期抬高底部,而库存将压制市场的顶部,从而可能将形成一个震荡的格局。一旦价格出现反弹,钢厂生产开始恢复,而市场需求不能继续放大,库存消化放缓,那么市场又开始谨慎止步不前。

行业人士同时提醒,在长流程炼钢产能基本复原之外,不应忘记,市场上还有1亿吨的电炉钢产能有待下一步释放。

根据我的钢铁网调查全国53家独立电弧炉钢厂的数据显示,截止3月12日,该平台调研全国53家独立电弧炉,平均开工率为17.23%,较上周增7.99%;产能利用率为12.58%,较上周增4.97%。

“电炉接下来必须恢复生产,亏钱也要生产。再不复产,地方政府不答应,市场客户也会丢掉。从以上因素看,高库存、高产能 、消费中性,钢价应该在一个低位上窄幅震荡 (完成降库)这才更符合现货世界的逻辑。”徐向春向经济观察网表示。

史文飞认为,受欧美疫情暴发的影响,预计钢材出口部分会有所下滑,国内市场的话,钢材下游需求的主要影响会体现在制造业上,接下来需要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发力了。

史文飞提到,2008年6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前夕,中国市场的螺纹钢一度也很坚挺,但到了当年9月份价格就已腰斩了,到年底降价幅度达到了75%。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资深记者
长期跟踪工业、信息化领域产业政策和发展动态,重点关注钢铁、能源、通信等相关产业,相关领域上市公司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等。擅长深度、人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