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辉:新冠疫情影响下欧美经济政策走向的几点思考

刘延辉2020-03-21 14:32

刘延辉/文 随着2月底意大利新冠疫情引爆,短时间内在西方国家迅速蔓延,股市反应强烈。北京时间3月19日美股盘中再次触发10天内的第四次熔断(迄今美股历史上仅有5次),短时间内道琼斯指数从近3万点下跌到不足2万点。欧洲金融市场二月底之前对疫情反应较为温和,但随着意大利疫情暴发,英法德等主要欧洲国家股市开始剧烈下跌,英国股市从7500点附近跌至5000点附近,法国从6000点跌至3600点附近,德国从13000点跌至8500点附近,均有30%~40%跌幅,债券收益也出现快速下行。

疫情在欧美尚处于暴发的初期, 形势严峻,可能持续较长时间,欧美和世界经济有陷入萧条与衰退的危险。新冠疫情作为国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未来走向取决于各国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有效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也与疫苗的科技研发进展息息相关。疫情带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的影响与反思将是沉重与深刻的。疫情结束后,西方国家疫情期间出来的问题可能引起其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与转向,值得做出具体分析。

第一,保护主义、美国的孤立主义等逆全球化势力借机抬头。新冠疫情是在全球逐步步入低利率周期、世界范围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环境下暴发的,疫情可能导致经济雪上加霜、失业率上升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等问题,少数别有用心者将反全球化作为误导或转嫁矛盾的工具,保护主义、美国的孤立主义等逆全球化势力可能借机抬头。

第二,作为国家安全基础的经济安全重要性上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经济安全的地位,扩展了其内涵与外延,经济安全不仅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与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国家安全的根本目标。疫情将导致西方国家更加重视自身经济抵御外部侵袭与干扰、对抗危机与稳定发展的能力建设,更加重视经济安全资源的有效供给。国家与民众对包括经济在内的诸多领域里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各国提升对保险行业的重视程度与倚重,有助于民众认识与重视与自身命运与利益密切相关的保险事业,疫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保险业来说,既是危机与挑战,更是机遇。

第三,重新评估“去工业化”的利弊。西方国家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二战”后逐渐将工业产能转移至中国等国家,自身专注于研发、设计、文化等高附加值产业,高度依赖国际分工体系的协作。“去工业化”是一柄双刃剑,疫情面前,其物资供给有断链危险,口罩、防护服等必需品稀缺,相对于具有强大工业能力和几乎全产业链的中国,对比明显。这必促使使其重新评估“去工业化”弊端,尤其是在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必须有所作为。

第四,谋求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中国由于在资源、基础设施尤其是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在全球化的分工体系中自然而然发展成了全球制造业的中心。疫情发生后各国会相继出台不同程度的人员和商品限制措施,劳动力和商品自由流动也会受到相当影响,供应链断裂风险切实存在,促使其深刻审视其供应链的脆弱性,在产业链的生产、库存、物流、员工安全、信息技术等各环节都有多元化保障的现实需求。疫情结束后,除启动与吸引必要的工业化项目以外,欧美国家会谋求在世界范围内(例如,亚洲的印度、越南,非洲的南非、尼日利亚,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供应链多元化,从而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第五,欧洲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法德为主的欧盟核心成员国在各方面尤其是经济方面走向更紧密的协调与分工合作,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发展;二是东南欧和前南斯拉夫部分国家与我国的经济联系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三是英国在脱欧后,离心倾向可能进一步加强,更定位于扮演欧洲与美国之间桥梁纽带的角色;四是英法德为代表的主要欧洲国家对美国的依赖可能会加重。

第六,经济格局可能出现一定的分化与重组。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可能会更加突出,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的危险上升,欧美保护主义、新孤立主义的思维,不符合时代潮流,长远来看,对自身也有害无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将在维护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推动经济复苏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在不断加深,新技术将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逆全球化的保护主义和新孤立主义注定是行不通的,类似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需要全球协作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必将越来越深入人心。

(作者系中国保险学会研究二部负责人、理学博士)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
理学博士,现为中国保险学会研究二部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保险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