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抗疫来信|瑞士:在半封国下如何维持正常生活

肖淼晨2020-04-12 09:40

肖淼晨/文 作为一个中立国,瑞士是典型的小政府国家,曾有朋友总结说:“瑞士权力最大的是瑞士人,其次是地方行政区,然后是州,最没有权力的是联邦政府。”这话基本正确总结了瑞士社会的权力结构。它是世界上唯一直接民主的国家,简而言之,一人一票。

从这次抗疫的反应速度和措施力度来看,在法律框架下,我倒觉得事实上联邦政府的权力并不算小,它可以很快地将抗击疫情的指挥权收归联邦,避免各州分散作战。同时,联邦制定的抗疫措施也可以迅速下达各州,落地实施。但是,小政府毕竟是小政府,永远不可能将社会上事无巨细地需求一一考虑到。

NGO成为关键时期的社会纽带

在个人与政府之间,一直有一条若隐若现但从未消失过的纽带:NGO(非政府组织)。对政府而言,NGO的发展壮大能够及时弥补政府工作过程中顾及不到的地方。比如曾引起世界关注的“时间银行”,就是一个总部设在瑞士圣加伦的非政府组织;对个人而言,NGO同样重要,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避免社会成为一盘散沙。

瑞士有850万人,从3月16日起,瑞士全面停课,同时除必要场所,如药店、超市、邮局、公交等照常营业外,其他公共场所一律关停。一个往日忙忙碌碌的国家骤然停掉了一大半日常生活,夸张点说,这850万人是各有各的需求、各有各的难处。

就在近日,我还在报纸上看到,瑞士法语区非政府组织“家长联盟”要求政府尽快商讨政策,保障复活节假期期间单亲家庭的权益。惯常来说,单亲家庭父母可以各自带孩子度过一半的假期时间,但在这个特殊时期,一方是否有权以疫情为由拒绝另一方将孩子带走度假?如果可以,那如何以其他时间补偿另一方的陪伴权利?这样的问题,是真实存在但又很容易被忽视的,如果没有NGO,政府很难关注到这种诉求,个人也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去提出诉求。

“红十字”行动

在如今这种国家紧急状态下,NGO的作用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复活节前夕,为纪念这百年不遇的历史事件,同时也为募集善款,瑞士邮局公开发行了一版抗疫邮票,该邮票名为“团结票”。团结邮票所募款项的一半将捐献给瑞士主要非政府公益组织之一的红十字会。

在疫情爆发之初,瑞士政府发布的最早一批公告中就指出,新冠病毒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人群尤其构成威胁。除了建议这类人群暂时不要接触家里的子女、孙辈外,政府还建议他们待在家中,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如何购物?不仅是到超市买食物和生活用品,还包括到药店拿常用药。有一些家庭是由子女送到父母家门口,但按照瑞士人的生活方式,更多的子女并不和老人住在同一个城市。于是,这项“送货服务”就由红十字会首先担负了起来。

红十字会联合瑞士当地超市,需要帮助的人打电话或者发送邮件给超市,在一百多种常用必需品中选择自己所需商品(瑞士人食物单一、生活规律,一百多种商品足以涵盖全部日常所需),下单后留下自己的家庭住址。第二天,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们就会将这些购物袋送到这些老年人的家门口,完成无接触送货。随着疫情的严重,不仅是老年人,一些居家隔离的患者同样通过这一方式向红十字会求援。

在疫情最初阶段,一些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建立各地互助群,为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志愿服务。但很快,红十字会注意到这样的互助群效率低、有封闭性,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协调人力,同时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沟通上。于是,红十字会开发了一款APP,除了能建立群组互助,这款APP还可以实时显示需求,志愿者们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接单。对于那些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红十字会有专人在每栋楼的门口贴上联系电话,然后他们再将电话收集来的求助发布到APP上供志愿者们接单。

在志愿服务中,有一批特殊的志愿者,他们的工作更具挑战性,那就是为需要到医院就医的患者提供接送服务。这里的患者并不是新冠患者,而是一些慢性病患者,从前他们可以坐公交车往返医院,但现在,政府建议他们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他们便向红十字会求助。为保证志愿者和乘客双方的安全,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红十字会还是找渠道购买了一批口罩,分发给志愿者,最大限度避免感染。

如今,在瑞士的每一家药店门口,都会贴着这样的一句标语,它说:“老年朋友们,请呆在家中,整个城市正随时待命为您服务。”是的,满满的爱心与科学的组织相结合,让这句标语真实不虚。

在“家”呆着

居家隔离已30天之久,每晚九点,日内瓦的市民都会站在自家的阳台上为医护人员鼓掌,感谢他们为这座城市做出的贡献。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九点,同样是收容所每天向流浪者们开放的时间。

流浪者作为社会边缘群体,当这个社会正常运转时,依靠着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他们还能在其中维持一份基本的生存,事实上很多人在平时也压根不想被收容。但当一个社会停掉了大部分公共生活、各回各家之后呢?

有慈善组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抱怨:“当鼓励居家隔离的时候,人们有没有想到,有些人无家可归?”或许比劝人回家更难的,是帮人找个家。这些慈善组织在这一个月间,正是在做着这样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慈善组织过去提供的收容场所,不能满足政府最新下达的“人与人必须保持两米以上距离”的规定。于是,他们最先想到了找体育场进行改装。工作人员征用了一所学校的室内篮球场,在其中每两米摆放了一张床,确实达到了规定的社交距离。同时,体育馆的更衣室以及浴室可以为流浪者们提供生活保障。但问题来了,这地方能住多久?过去的收容场所虽名为收容,但对很多人来说,其实就是家,是稳定生活的一部分。但现在,这样的临时收容场所增加了他们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内心的不安全感。

新场所在五天后被选定:兵营。兵营的优点是设施齐全、稳定性强,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公益组织所用。然而,新问题又来了,安全性。兵营可以同时容纳300-400名流浪者,有慈善组织直言不讳:“虽然兵营可以保持2米的床距,但是人是会动的,那么多人在同一个场所内进行统一收容,不仅有感染的风险,还有安全的风险,与其说是兵营,不如说这是个‘弹药库’。”

在这些慈善组织一再的努力下,已经有宾馆开始向流浪者们开放。这是一段艰难的日子,停下来的社会不仅让老问题更加凸显,还让新问题层出不穷,很多人在这段日子里挠破了头、找遍了解决方法,但还好,重担至少没有最终落在本就脆弱的人们身上,一位流浪者对当地媒体记者兴奋地说:“这地方又漂亮又舒适,我太开心了。”

天塌了,就让高个子们,顶一会儿吧。

(作者系旅居瑞士华人)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