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战“疫” | 为什么发现金比发消费券好?

陈宪2020-04-28 15:21

陈宪/文在疫情持续冲击下,我国出现了失去经济来源或收入锐减的群体,(有机构研究测算的失业率,可作为一个佐证)他们主要来自农民、农民工和城镇低收入者。为此,党中央提出了“政策要以救助、纾困为主,需求刺激为辅”的总体要求,以此“稳住经济基本盘”。

“救助、纾困”是发现金还是发消费券,存在不同意见和做法。笔者认为,发现金是增加转移性收入,是救助、纾困的主要手段;地方政府与其发消费券,不如更多地救助小企业;非常时期,“六稳”加“六保”,要求实施现金救助。

发现金是增加转移性收入

发现金,还是发消费券,其内在的政策涵义是不一样的;发现金,发放范围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向低收入人群发放现金津贴,其作用主要是救助、纾困,是“雪中送炭”。有专家建议,人均发放现金1000元(数额达到1.4万亿元),其作用主要是拉动消费,兼有对低收入人群的纾困作用。

消费券的目的就是拉动消费,和低收入人群的纾困基本无关。因为,现在的消费券大多采取打折的办法,如消费300元,补助100元消费券。有如此“门槛”的消费券,低收入者一般是不受用的。如果消费券是食品券,对低收入人群的纾困会起到作用。

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对经济增长做主要贡献的消费,已成为经济下降的领跌板块。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7.8%,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分别是31.2%和11%。

在今年一季度GDP下降的6.8%中,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下降4.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拉动GDP下降1.4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GDP下降1个百分点。在这个时候,人们更惦记消费,希望它重回引领,情有可原。

但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也就是说,消费最终是依凭收入增长才能增长的,没有收入增长,刺激消费就是无源之水。老百姓的收入有四大块,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在前面三大块都不同程度下降时,不补上转移性收入,消费及其增长靠什么?而现金津贴就是转移性收入。在疫情冲击的非常时期,消费和转移性收入的关系变得紧密。较大幅度地增加转移性收入,既是保障民生的需要,也是拉动消费的重要来源。

救助小企业是地方政府的首要选择

我们已经看到多个地方政府发放了消费券,还有不少地方政府正在积极筹备之中,可以预见,“五一小长假”中将纷纷出台。首先必须承认,地方政府热衷发消费券,与当下发现金有难度有关。

日前,我在经济观察网撰文写道,“相信中国政府肯定考虑过发放现金津贴这个政策选项。但一人一份,数额有限,解决不了特别需要人群的问题;专门给低收入和部分中低收入人群发,范围如何确定?……弄得不好,会产生花钱反倒惹出麻烦,引起部分社会群体的不满。这极可能是政府目前对实施现金津贴的忧虑。”

因此,我提出“加快收入财产申报制度建设”的建议。“尽管对现在发放社会救助的现金津贴,是远水不解近渴,但收入财产申报制度是现代国家必备的制度,建立这个制度是早晚的事,而且,已经到了不能再无视、再久拖不决的时候。”(详见4月23日经济观察网《后疫情时期中国将出现三个重要“加快”》)

其次,地方政府热衷发消费券还与其价值取向有关。长期以来,推动经济增长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在短期拉动增长的“三驾马车”中,过去较长时期,投资和净出口作出了主要贡献。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消费开始对经济增长做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近年来的税制改革,增值税在中央和地方间“五五”分成,消费税为地方税,全部留在地方,也为地方政府偏好发展经济、助力消费做出了部分解释。在疫情冲击下,地方政府热衷于消费券,就是这一逻辑的自然展开。

再次,为了保持必要的公平,也考虑到地方政府财力,派发现金应当是中央政府的行为。面对增长下降导致的民生和小企业困境,地方政府还有两个重要选项:发消费券和救助小企业。

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和国有商业集团以适当的方式发放消费券,恢复市场人气、提振消费者信心是可行的。

但相比之下,救助小企业可能更重要。因为小企业是数量最为庞大的市场主体,对于当地的就业、民生和产业链是生死攸关的。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更多地用于救助小企业,再配合以其他相关政策措施,帮助它们度过疫情冲击最困难的时期,疫情后经济重回常态化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可以期待的。

 “保基本民生”,现金救助不能缺席

日前,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在“六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六保”,充分体现了底线思维。这是在疫情持续冲击、增长大幅下降背景下提出的新方针。“六保”的核心是保基本民生。唯有保住基本民生,才能落实社会稳定这个头等重要的任务。

现时,基本民生靠什么?就业和救助。无论“六稳”,还是“六保”,首要的都是就业。老百姓有就业才有收入;经济下行形势严峻,就业势必受到影响,居民收入也将不同程度地减少。这就提出了保基本民生,实施现金救助的要求。

尽管在收入财产申报制度缺位的情况下,发放现金补贴有一定的难度,但可考虑采取相关变通方法。比如,给城镇居民中个税起征点5000元以下的人群发放。按照这一尺度,农村居民将基本全面发放。

还有专家建议,给月工资8000元以下的人群发放。建议有关部分抓紧测算相对合理的发放标准,尽快实施现金救助,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党和国家给予他们的帮助与温暖。这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完全必要。

保基本民生,实施现金救助,意味着在非常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思路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个变化体现了我们的自信。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健康的,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是有信心的。因此有理由相信,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稳住了,大批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存活下来了,疫情后中国经济的元气将很快得到恢复,并继续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前行。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嘉华教授)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
陈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嘉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服务经济与贸易,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