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从“负油价”、“负气价”谈管网整合的意义

高歌2020-05-14 11:20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高歌 “负油价”后,“负气价”也将被允许出现。

芝商所此前发布公告称,从5月17日开始,部分天然气期货和期权合约将在芝商所CME Globex中被标记为可以承受负价格,部分精炼能源产品的期货合约也将被允许进行负价格交易。

5月13日,油气行业资深人士、管道能效专家刘冰对经济观察网表示,一方面,3月19日芝商所把熔断价格阀值从7%提高到15%,但称“0不能做除数”,因而跌到负数时,无法设置涨跌幅;另一方面,4月15日又宣布修改规则,明确“可以承受负价格”。这两点是“负价油”会出现在芝商所的直接原因。上述关于天然气期货合约的公告,也使“负气价”成为可能。从表面上看是芝商所的“游戏规则”直接造成了油气储运系统资源配置的短期失衡。

从美国“负价油”和储运系统资源配置失衡这一现象来看,这种极端情况为何不会出现在国内?

刘冰认为,在我国中央能有效进行宏观调控、资源配置。以油气储运系统为例,发改委能源局通过煤电油运综合协调机制,实现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油气资源,乃至全国的资源统一调配。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迅速解决成渝地区油荒,近年来迅速处里部分省市的“气荒”,皆是国内油气储运系统资源配置有效性的证明。

作为基础设施,油气管网承担社会责任、有社会公益属性。去年国家油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刘冰认为,这是进一步加强调控手段的最新举措,将加速实现利用自动化、信息化手段,集中统一调控全国油气管网,是实现全局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一步。

管网统一调度的意义

在我国现阶段,油气储运系统主要包括油气长输管道、油库、储气库、LNG接驳码头等重要储运设施,骨干管网建设是基石。

过去10年间,陆续建成投产了“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和陕京管道系统、中俄原油管道、中缅油气管道等一批重点工程,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总里程超过12万公里,惠及近10亿人口。

此外还构建了东北、西北、西南管输进口三大通道。陆续建成投产了天津LNG、青岛LNG等一批LNG接驳码头,目前已建成投产的接驳码头已经超过20个。海上油气战略通道也已形成。基本构成“西油东送、北油南运、西气东输、北气南下、缅气北上、海气登陆”的油气供应格局。

据刘冰介绍,有了管道,新疆的石油从开采、加工、炼制,直到运输至成渝、湘鄂的加油站,全程不超过3天;中亚的天然气从井口集输、净化、处理,输送至上海也不超过一周。管道运输的确是一种快捷便利、节能高效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炼油厂的原油供给要通过原油管道,炼制好的成品油,也要通过管道输送至城市、机场、码头以及军队的油库。清洁方便的天然气,也要通过管网送到千家万户。油气管网确实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因此它被列入了国民经济的顶层设计和中长期规划。

而要全面地理解管网的作用和任务,需从全局视角来看。据刘冰回忆,十年前,当我国石油公司向俄罗斯机构开展有关中国油气管道布局的咨询时,俄罗斯专家首先做的是“煤炭资源供需布局研究”。当时中方专家还有些不解,而俄方专家则指出“研究油气资源配置,必须从能源供需的宏观着手”。而中国国情与俄罗斯不同,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彼时占比70%,所以要“站在管网外看管网,研究管网布局”。

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90%左右,到21世纪初下降到70%左右。近年来油气消耗占我国一次能源比重逐年上升,而煤炭呈下降趋势,2018年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首次低于60%,而油气占比则首次超过25%。目前我国原油消耗已接近7亿吨/年,天然气消耗接近2000亿立方米/年。年油气消费的总费用已达5万亿人民币。

宏观上,油气管网的布局,可在落实国家能源调控战略和产业布局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微观上,管网可通过统一调度,实现油气资源的实时调控。而近日的“北溪二管道”美欧争端,以及几年前的“乌克兰关阀事件”都表明管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一方面为实现“全国一张网”、避免重复建设,实现集约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在“一张网”上统一调度油气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准备了条件。在国家管网公司完成资源整合、实现统一调控后,可以在安全、平稳、高效这几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而未来的优化不限于在横向的互联互通、管网内,管网资源整合后给纵向的全产业链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能。这将给整个油气产业经济带来不小的变化。

刘冰表示可以预见的是:相关管理方式和绩效指标的变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控系统网络安全的升级,以及储运设施公平开放的加速和管网建设提速等。

关键业绩指标反映管网资源配置效率

一般来说,反映管网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业绩指标(KPI)应遵循五条基本原则,即:目的性、全面性、可行性、稳定性以及与评价方法的协调性等原则。

据刘冰梳理,目前在工业实践中使用的资源配置效率关键业绩指标主要有,系统效率类,包括能源利用率、管道利用率、节流损失率等;以及能效指数类,主要有能效偏差指数、能效相对指数、能量平衡指数等。这些事顶层的业绩指标,可以直接反映资源配置水平。

要得到这些指标,首先要获得有用功率、周转量等实物类指标,并据此进行科学而复杂的计算。具体计算公式在2011年出版的《油气管道能效管理》一书中有详细介绍。

据悉,早在2007年中石油牵头,中石化、中海油参与,就已经开始了相关KPI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标准。在充分考虑国际对比的协调性基础上,于2010年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管道能效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KPI指标体系、数据采集体系、预测体系和后评价体系四个部分,是由刘冰主持完成的。

2011年至今,在这个体系下,我们先后在中石油、中石化的多条管道上实现了指标的自动采集、实时计算、计算机自主评价和在线离线预测。可以预见的是,管网整合、统一调度后将进一步促进管理科学化,这些KPI的功能性会被加强。

管网整合、统一调度后,国家能源局、国家管网公司该管什么、该怎么管?什么样算是管好了?企业怎样做才是做好了?刘冰认为,上述问题其实最终会在这些指标上得以体现,即行业关键业绩指标(KPI)的功能性。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个能效管理体系也是中央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执行资源配置的有力抓手。通过这个体系,可以了解管网运营是否健康?有没有承担好它的社会责任?是否充分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国家管网公司履职效能,是否符合组建的初衷?

以天然气管道利用率为例,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后,管道输送价格体制也发生巨大变化。原来管道运输费标准仅依据“按距收费”原则,采用固定内部收益率的形式计算管输费,现在标准则改为收益率与负荷率挂钩。如何提高天然气管道利用率,确保负荷率大于75%,是体现整合效益的重要标志,是管道运营者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整合前,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符合率能够达到75%的并不多。这就给整合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优化空间。建设和运营管网动用了大量的国、民资源。大管道每公里造价近1亿,国家管网资产在5000亿上下,其年运营费用超过百亿。

从能效指数方面来看,在管道运输环节能耗成本更是占到50%。可以说控制住能耗成本,是油气产业降本增效,以及降低油气价格的关键之一。例如,能量平衡指数,它的物理意义是报告期供给油气管道的总能量与有用功的比值。能量平衡指数越低,说明效率越高、资源配置的更合理。经测算,仅通过管道储运环节的运行优化、降本增效,甚至可实现每升汽油降价0.2元,每立方米天然气降价0.1元。

管网统一调度后,运行数据高度集中,远程控制高度集中,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油气管网的“两测一评”工作。即:能耗在线监测、能耗预测和能效评价。“两测一评”可以有效地支持“PDCA管理循环”。通过这个科学的管理循环,全面实现低成本、高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营就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进一步发挥管网“能源枢纽”的作用,还可以将“两测一评”模式延伸至油气工业的上游和下游环节,实现更大程度的降本增效,甚至可以推广至其它相关产业,实现更广泛的资源优化配置。效率高即成本低,油气价格就低了,惠及民众,有助于经济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将提高。

另外,刘冰认为,资源配置效率指标既是“晴雨表”、也是“温度计”。它在呈现全国管网运营情况的同时,也可从能源供需这个侧面间接反映国民经济运转情况。这方面的功能和全国用电指数类似。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能源、工业相关话题,线索请联系:gaoge@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