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发表陈薇院士团队新冠疫苗最新研究成果

刘可2020-05-23 00:3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可 世界上首个关于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发布。

5月22日,陈薇院士研究团队在《柳叶刀》期刊上发表了关于在研新冠疫苗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剂量递增、开放标签、非随机、首次人类试验》(Safety, tolerabili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recombinant adenovirus type-5 vectored COVID-19 vaccine: a dose-escalation, open-label, non-randomised, first-in-human trial)。研究称,在108名疫苗接种者中,接种后28天内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显示出可耐受和免疫原性(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论文显示,研究团队在武汉市的一家康复中心对一种以腺病毒Ad5为载体的新冠候选疫苗进行了单中心、开放标签、非随机、剂量递增的1期试验。

在2020年3月16日至3月27日期间,研究团队最终招募到108名参与者(男性51%,女性49%;平均年龄36.3岁),这些疫苗接种者年龄均在18岁到60岁之间且经检测没有感染新冠肺炎的健康成年人。

参与者以36人为一组,分别接受了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的疫苗接种。低剂量组有30名(83%)参与者、中剂量组有30名(83%)参与者、高剂量组有27名(75%)参与者在接种疫苗后的前7天内报告了至少一例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为疼痛,有58例疫苗接种者有此反应。最常见的系统性不良反应为发热(50例)、疲劳(47例)、头痛(42例)和肌肉疼痛(18例),但所有剂量组报告的大多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为轻度或中度,在疫苗接种后28天内也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起初由参与者自行报告,但在接种疫苗后的最初14天内,研究人员会每天进行核实。在接下来的几周参与者们会将不良事件记录在日记卡上。从第7天开始,研究团队进行了实验室安全试验,包括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平板细胞、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空腹血糖和肌酐,以评估疫苗接种后的任何毒性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和中和抗体在第14天显著增加,并在接种后28天达到高峰。特异性t细胞应答在接种后第14天达到高峰。这说明疫苗接种者在接种疫苗的28天后具有了可耐受和免疫原性。

目前,全世界正在开发的候选疫苗超过100种,至少有8种已经开始或即将开始临床实验。研究团队表示,许多候选疫苗正在迅速开发中,包括重组蛋白疫苗、复制或不复制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和mRNA疫苗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病毒疫苗。所有的疫苗都有优点和缺点,现在预测哪个更成功还为时过早。但此次发表的疫苗研究表明,以腺病毒Ad5为载体的新冠疫苗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力。

接下来,研究团队将对疫苗接种者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以便获得更多的数据。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生物医药与冶金矿业行业,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liuke@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