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烟火气是城市应有的底色

社论2020-05-29 22:13

经济观察报 社论 在夜色灯影下的大排档觥筹交错,流连于地摊小贩挑选一件心仪小物,又或者在市井的叫卖声和街巷的烟火气中,感受一个城市的温度——恐怕连我们自己都不会想到,很多已经被定格在老照片中的城市记忆会因为这场疫情而唤起那么多的共情。

一个原因是因为就业。5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提到的那个“西部城市”,使得成都又一次被点亮。几个月前,这个素以休闲亲和著称的城市,允许商户临时占道经营,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解决了10万人的就业。

现在我们知道成都会拥有更多的“伙伴”。几天前,中央文明办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今年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我们未见具体的文件,不知道详细规定如何。不过短短的一句话,却已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评论者说,城市的烟火气要回来了。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这或许是2020年最温情的一项政令。就业是民生之本。“保就业”是疫情之后第一要紧的事情。每一个就业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对这些走街串巷者而言,疫情的冲击更加猛烈。他们身处聚光灯外,微小到够不着任何政策惠泽。允诺他们营生自救的空间,是一座城市所能释放的最大善意。

不过我们相信,人们的称许恐怕并不限于保就业重民生这样的范畴。或许更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努力为城市塑造更整齐规范、更有秩序更“国际范儿”的形象,并用这样的思维规划和管理城市时,是否也很容易低看了那些被市井气象包围的街头巷尾,那浸润着烟火味道的生计与生活。那样的生计与生活仍然体现着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体面,诉说着每一个来到城市的普通人的追求与奋斗。

城之本义墙是也,市之本义是买卖场所。烟火气是一座城市应有的底色。疫情期间,人与人的距离被拉到最远,与陌生人擦肩而过甚至都扭头相避,而当我们在街头巷尾的吆喝叫卖中驻足停留,哪怕只是买卖间无言的交流,也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相遇。经历了因疫情而封禁的城市的寂静与空荡,期望它重启和复苏的日子里,没有人不怀念它的烟火气,没有人不愿意成为这种烟火气的一份子。有人说他看到允许占道摆摊的新闻后,梦回武汉,晨起走过道路两侧都是热干面的摊位,好多人在“过早”。是的,市井烟火就是城市的温度,它的勃勃生机不仅惠利就业民生,还直抵人们的内心,充盈着他们对一座城市的全部记忆。

这些年,城市的道路越来越宽阔整洁,天际线越来越现代,我们喜欢这些硬件的繁荣,也确信这不是城市发展的全部。城市应该容得下所有居住者尤其是底层弱势群体的梦想,不轻看那些韧性的打拼和含泪的坚持。当每一个人怀揣着对城市的憧憬而来时,一个文明的城市展示给他们的不仅是宜人的市容市貌,包容和温情本就是城市文明的尺度。

这不是单向的施惠。城市的发展当以人为本,包含了两层意思:城市应当重视人的价值,而人也将给城市带来价值。城市所给予人的那些美好,在日积月累的休戚与共中,都将回馈给城市。人人都爱有着有趣灵魂的城市,对于城市而言,谁赢得了人,谁就赢得了未来。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