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缪可馨之死:人们要求的只是敬畏生命

子兮2020-06-18 19:43

子兮/文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女生缪可馨上完语文课后,翻越四层栏杆坠楼身亡。事件发生至今已有十余日,可是舆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上。这固然是因为公众对这个稚嫩生命逝去的惋惜,但与当地的应对失当也不无关系。

当地的调查与回应,首先未能说服缪可馨父母,愤怒的家长持续通过社交媒体提出质疑。网友也是一边倒地站在缪可馨父母一方。

或许会有人认为舆论先入为主,疑者恒疑。起初舆论焦点集中在那篇作文上,尤其是老师的那句批语“传递正能量”。一时间,有不少自媒体发文称“正能量害死了缪可馨”。在源头处,是缪可馨父母将作文修改情况拍照上传到了网上。

事后来看,舆论过于关注作文的“正能量”有点走偏。围观者、发声者很多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但是我们如果设身处地去想,是没有办法苛责缪可馨父母拿作文说事的。坠楼事件正发生在语文课之后,他们看到的可能与悲剧有因果关系的“实物证据”就是那篇被批改的作文。发生联想乃人之常情。

后来有人发现,缪可馨的那篇作文并不是有些人夸赞的那般卓越,反而不少文字是从书本和网络上抄录而来的。这一事实本有利于纠正之前的舆论跑偏,但是纠偏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校园坠亡,该事件的严肃性与严重性跟孩子的成绩、作文水平无关,每一个生命都是同样的宝贵。

然而恰在这个时候,传来了“官方称坠亡小学生作文涉抄袭:网上抄的”这样的消息。顿时舆论又掀起新波涛。抄袭跟坠亡有关系吗?这是常识问题,答案自在人心。特意强调这一点又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当地官方与舆论互动所必需的信任基础被严重破坏。

抄袭不重要,什么重要?师德师风。家长之所以认为缪可馨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袁某在课堂上有侮辱、打骂等暴力行为,一个直接而有力的原因是,去年十月份袁某确实打过缪可馨一个耳光。袁某也承认这一点,只是说“一时心急”。另外,袁某曾经违规办辅导班、收家长红包等事项,都是有实锤的。这些都是师德师风的硬伤。

然而当地教育局在回应袁老师的品性问题时却表示,“在事情发生之前的问卷调查中,家长、师生没有反映袁老师在师德师风方面的问题。”

此外,不论教育局还是校长,在采访中都强调了袁老师“工作认真负责”“是学科带头人”“业务能力很强”。他们或许是想证明袁某是一个好老师,不可能逼得孩子去跳楼。但是这些说法既与打耳光、办辅导班、收红包等事实存在冲突,更让公众怀疑,当地只想努力去保袁某的职业生涯,而不关心缪可馨小朋友那宝贵的、一去不返的生命。

涉事学校的校长曾表示,“事情发生后,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在今后加强生命安全教育,让孩子们懂得珍惜生命。”而事实表明,需要加强生命教育的不只是校园里的孩子。

归根结底,人们希望看到对“缪可馨之死”的调查与回应,能够充分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跟某某没关系”“某某没有做错”之类的排除法无法抚慰人心、说服公众。只有尽力还原梳理坠楼事件之前发生的可疑细节,以此反思教育系统内存在的显性与隐性的弊病,才是负责任的做法。虽然老师和学校都无法为孩子的生命安全承担无限责任,但是公众要求在教育领域杜绝暴力、侮辱,清理补习班、红包等灰色地带,最不济也要多加留意孩子们的心理状态,这并不算过分的要求。说来说去,大家只是不甘于接受一个生命就这样无言地消逝,这有什么不对吗?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