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突然暴增 如何赢得北京核酸检测之战

梁嘉琳2020-06-19 16:47

供图:经济观察网

梁嘉琳/文 北京新一轮疫情反弹突如其来,为了尽快遏制疫情蔓延,核酸检测需求暴增。再加上6月16日北京上调应急响应机制至二级后,要求低风险区人员离京须持核酸阴性证明,需求再度扩容。

目前,北京市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机构达到98所,每天最大检测能力已达9万多人。但进出新发地批发市场及密切接触人员、农贸市场从业人员的核酸检测需求,以及餐饮店、单位食堂、中高风险街乡人员和“十类人员”等核酸检测需求,远远高于上述检测能力。巨大供需缺口,让北京正面临着一场核酸检测“大考”。

如何赢得这场考验?不妨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做文章。

在供给侧,一方面要扩容检测能力,可借鉴“援鄂医疗队”“援汉医疗队”经验,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统筹协调下,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公私机构合作等方式,快速调度北京周边大型城市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资源,在短期内缓解北京的检测供需缺口。

另一方面要提高检测效率,这就要求推进精准防控,明确检测人员的风险等级,对应不同的准确性、特异性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于低特异性需求的大规模普筛人群,可探索将多个检测采样混在同一个检测设备中进行检测,比如,复工职员、复学学生、途径新华地批发市场的非密切接触人群,可将1:1的“个检”转为1:3-1:5“混检”方式,变相提高3-5倍检测效率,最大限度降低候检人数、压缩报告出具时间。但是,对于明显感染症状者、高危密切接触者,则不适用于“混检”模式。

这种“混检”模式在武汉全民检测中已经进行过探索实践,但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定点检测医院、疾控机构的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仍不满足“混检”要求,须加快进行系统的二次开发。比如,对于自费检测项目,在“混检”模式下,第三方检测机构无法为用户出具针对本人个人的检测报告单,建议地方政府允许第三方检测将结果上传数据库,由被检测用户直接上网查阅,并通过有关行政部门认可的电子签章,将检测结果应用于复工复产、交通出行领域。

在需求侧,当前尤其需要避免出现检测服务的“挤兑”现象,不要搞“一窝蜂”检测,而是按照疾病严重程度、生计影响程度划分优先级,对急性重症手术等候患者、特殊职业的中小工商业者优先检测。同时,在应急管理状态下,检测服务应作为公共产品向城乡居民公平、普惠地提供,要遏制本地大公司将全员检测作为“公司福利”,出现检测“插队”挤占公共资源的现象。目前,北京餐饮等重点行业都已经核酸检测全覆盖,但受供需矛盾影响,检测结果出来得慢,无法尽快复工。提高核酸检测效率对维持正常经济运转、保障民生就业有益。

今后,疫情可能还会在国内其他地区出现局部反弹,我们仍需要做好与疫情打持久战的准备。4月1日,美国雅培公司宣布,向市场推出全球检测速度最快的新型核酸检测设备,可以在五分钟内给出阳性结果,13分钟内给出阴性结果,大大提高了全民普筛的效率。当前,中国的核酸检测行业研发投入、技术实力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笔者呼吁,要大力扶持本土快速检测设备发展,将核酸检测报告出具时间从12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建议在科技政策方面,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力支持现场快速检测(POCT)国产创新设备研发力度;在产业政策方面,财政部门、金融部门鼓励中小型创业公司发展,打破现有传统检测手段供应商的利益格局;在医保支付政策方面,为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在国家医保局的检测试剂集中带量采购中开辟单独通道,避免压低价格对创新产品带来挤出效应。

(作者系中国价值医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
价值医疗、健康治理研究者,中国价值医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健康智荟”学术思想平台总编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客座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