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用政府的钱解好市场的题 公开透明是最好的监督

社论2020-06-24 22:07

经济观察报 社论 当中小企业遇见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会发生怎样的故事?6月22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357.5亿元。这意味着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为母基金正式开展实体运营。据报道,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子基金总规模有望放大至1000亿元。这是一支护佑中小企业的“混编航母舰队”。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来头不小。它写进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也曾经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专题讨论。在决策部门的全力推动下,到2019年,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已有4只子基金,共完成投资项目222个,投资金额超过60亿元,已投项目主要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行业。

我们以为,相对于这个基金投什么,市场更为关注的恐怕还是它如何以市场化的方式,用好财政的钱,解决市场难题。既不与民争利——比如说和市场化的创投机构抢项目,又能够如决策者所说,围绕具有一定竞争性但存在市场失灵的重点领域或薄弱环节开展投资,带动社会资本,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避免让这笔钱沦为管理部门的钱袋子,成为谁都眼红想吃一口的“唐僧肉”。对相关部门和基金掌舵者来说,这都是一个考验。

这并非杞人忧天。2020年6月份审计署发布的2019年审计报告中就披露,抽查8省47支政府投资基金实际到位的1272.74亿元中,有411.74亿元(占32.4%)未开展投资,其中21支基金的110.74亿元超过2年未实际投出,35只基金的管理公司仍按筹资全额计提管理费20.95亿元。

这当然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说到底是没有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运营。试想一下,如果是自己的钱,谁能允许钱放在那里闲置?谁又能那么大方,管理公司啥都没干还能计提20亿元的管理费?更有甚者,现实中还有一些地方将基金变成亏损兜底、财政担保工具。

审计署抽查18个城市及开发区设立的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发现支持的1925家企业中,有489家(占25.4%)不属于中小企业。这恐怕还是管理部门不尊重市场规律,缺乏容错机制所致——种子期和初创期的投资失败几率更高,不投这些企业或许可以避免更多失败。按照要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种子期和初创期中小企业的投资比率应该在60%以上。如果没有市场化的容错机制,这种尴尬也难以避免。

我们注意到,从一开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就被视为对新的投融资方式的探索,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成立的子基金均采取了市场化的方式。相关决策者显然明白,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投资,很像是一个面向未来的“选秀”,在这个竞技场上,政府并不比市场更聪明,对项目前景的判断也不会比市场更有眼光,因而市场化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这不意味着管理部门要做甩手掌柜。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构下,它可以依法合规地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遴选最优秀的合作伙伴。同时,我们设想,被寄予厚望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可否仿效社保基金理事会,每年定期发布年报,披露投资策略、投资方向和持股情况,以及阶段性的损益。毕竟,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来说,公开透明是最好的监督。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