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放弃截胡北汽重获收购权 神州租车买家三月内三次流转

干群芳2020-07-21 09:28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干群芳 南北两大汽车集团间的神州争夺战再添戏码。7月20日,根据神州优车、神州租车发布的相关公告,神州租车的两大股东神州优车、Amber Gem均终止了与上汽集团在7月2日签订的交易,该交易旨在向后者转让所持参股公司神州租车股份。

与此同时,神州优车宣布已与江西省井冈山北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井冈山北汽”)签订买卖协议,以每股3.1港币的价格向后者转让其所持神州租车4.4亿股股份,总价为13.7亿港元;而Amber Gem也与井冈山北汽签署收购要约,拟以每股3.1港币向后者转让不少于1.7亿股股份,总价不少于5.3亿港元。

根据公告内容,井冈山北汽将从神州优车和Amber Gem处收购的神州租车股份总数,预期将为后者已发行股本总额约28.91%,最终收购股份数目将由提交的实际股份数目决定。若两项收购完成,北汽将成为神州租车的第一大股东。

这意味着,在被上汽以高价截胡订单不到三周后,北汽又重新拿下了神州租车的购买权。从神州租车发布的公告内容来看,两次交易中,被转让的神州租车股份数量以及每股交易额都保持了一致。不过,北汽方的认购主体,从此前的北汽集团变成其参股的子公司。此外,北汽和神州优车此次签订的是买卖协议,法律效力相比之前签订的文书进一步增强。

上汽和北汽竞购神州租车可追溯到今年6月1日。当日,神州租车发布公告称,其与北汽签订了一份无法律约束力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北汽集团将向神州优车收购其手中剩余的全部神州租车股份,总计不多于4.508亿股,相当于神州租车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21.26%。若收购完成,北汽将成为神州租车的第二大股东。

然而,一个月之后剧情出现了第一轮反转。7月2日,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上汽香港与神州优车及其相关子公司以及Amber Gem签署《收购要约》,前者拟以每股3.10港币的价格以现金出资方式收购神州优车及Amber Gem所持有的神州租车不超过6.13亿股股份。

相比北汽,上汽除了接收神州优车持有的神州租车股份之外,还从神州租车另一股东Amber Gem处收购了更多股份。若完成收购,上汽集团持有的神州租车股份总数占比高达28.92%,是后者最大股东。根据当时神州租车的股价测算,神州优车同北汽交易可进账约8亿元,而同上汽进行交易可进账约12.5亿元,相比与北汽合作收益增加了约50%。

谁也未曾想过,在上汽截胡不到三周后,剧情又会出现了二次反转。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7月20日回应集团停止收购神州租车股份时称,按照此前的收购要约,交易双方原本计划在7月11日前后达成股权转让协议,但在谈判过程中,出现一些新情况,一些交割先决条件未能达成一致,主要是关于神州租车未来运营方面。

“我们收购一家公司不是只讲收购,更重要的是收购后的运营,本着对公司及股东利益负责的态度,我们及时终止这次交易。”陈虹表示。

根据神州优车发布的公告,截至2019年末,神州租车资产总额246亿元,负债165亿元,2019年收入76.9亿元,净利润仅有3077万元。不过,神州租车的亏损和盈利难题在业内并不是什么秘密,在签约前上汽也知悉。

对于剧情反转背后的原因,有专业投资人士向经济观察网记者给出了另外一些猜测,“可能是国资之间的协调机制导致的,不可能用溢价的方式收购,可能也有一些其他的情况,但我估计应该是北汽希望以原价去收购。”该人士分析称,“可能是国资委出面协调,最后谁能以3.1港元的价格认购就可以成交,此外,北汽是先报价的一方,对神州的需求也要远大于上汽。”

事实上,在瑞幸暴雷后的短短三个月内,神州租车的买家已经经历了三次更换。第一次是在4月份,神州租车股东之一Ameb Gem拟分两批从神州优车处收购后者所持的神州租车股份,在第一批收购完成后北汽入局,随后又出现上汽出高价截胡北汽,继而北汽又反转拿回单的戏码。在与多方盘旋之时,仍陷亏损的神州优车被认为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最大利益的买家,将所得价款优先用于偿还公司相应的股份质押借款。

北汽和上汽在出行板块目前分别布局了华夏出行和享道出行,若能顺利整合神州租车的业务,将有助于建立在出行市场的业务规模和优势。目前,北汽集团对此事尚未发声。上汽集团则发公告称,因正式协议尚未签署,本次交易的终止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发展造成影响,不存在损害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的情形。陈虹表示,上汽集团将继续完善出行业务的布局和运营,既关注于已有业务的持续改善,也会关注并购市场的优质资源。

发布完股权出售信息后,神州租车已于7月21日上午9点复牌。但作为神州租车股权主要的出让方,7月20日晚间,神州优车发布公告称,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等行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对此,主办券商中金公司提示,将会对神州优车产生负面影响,广大投资者注意防范投资风险。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汽车产品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报道车企动态、行业事件、政策变动,记录新能源、智能网联新技术浪潮下的产业变革。提供新闻线索可联系ganqunfa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