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生态企业疫情后的新路径

陈敬东2020-07-29 13:34

陈敬东/文 生态环保企业普遍面临三大问题:负债大、期限长、盈利低。2018年,生态环保企业平均负债率54.80%,低于金融业(91.59%)、房地产业(80.05%),高于互联网(48.52%)、农业(48.42%)、文化传媒(39.30%)、设计咨询(34.64%),基本处于各行业的最低水平。2018年,我国127家环保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率为7.66%,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9.29%)、房地产业(16.42%)和工程设计咨询业(14.62%),高于汽车制造业(7.57%)、专用设备制造业(6.99%)、批发零售业(6.12%)。

但是,危机里面一定也深藏机遇。

多吃政策机遇的“套餐”。地方政府债一定是最好的红利,一季度专项债发行1.08亿元,规模大,发行快,期限长,使用快。规模同比增长63%。仅1月份生态环保类专项债就达1015亿元,占比14.2%。专项债可以用作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同时也在医疗养老、生态环保、园区开发、教育等领域加大了支持力度。政府专项债有7大领域,生态环保企业几乎都可以找到商机。专项债充实资本金也为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保项目投资提供了便利。相对灵活的货币政策,对生态环保企业是一个调整负债结构的好时机,贷款再贴现和贷款延期解决资金暂时的困难,长远计,可以将贷款用长期转换成短期,低成本置换高成本资金,国际货币贷款稀释高财务费用。

瞄准投资领域的“风向”。一是环境卫生监测和环保管家领域。这次疫情对区域环境监测尤其是社区、小区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疫常态化更需要监测管理的常态化。生态环境部原则通过了《环境监测条例(草案)》,生态保护治理未来必然向生态保护提质增效转型,大数据远程监测和营运的运用空间很大。二是水供应、水处理、水治理。水供应具有相对垄断性,我国最大的供水企业市场占有率也没有超过5%,集中度低为行业并购重组提供了条件和需求,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排水一体化大有作为。污水处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排名前10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27.2%。近几年,政府推动加上市场涌动,乡镇污水处理风起云涌。但是污水处理行业,重建设,轻营运;重城市、轻乡村;重规模,轻技术;重处理量、轻收集面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乡村污水处理率达不到10%,未来加快技术更新,提高处理能力,加强行业整合,实现城乡联动是污水处理后疫情时代的突破口。三是固体废弃物处理。2019年,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废弃物产生量为15.5亿吨,工业危废物产生量为4643万吨,医疗废弃物产量87.7万吨。预计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医疗废物产量增幅将超过25%,市场规模达到67亿元。固体废弃物包括医疗废弃物处理,农林废弃物、废水治理,环保设备等是当下生态环保企业投资的机会。四是生态康养。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应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预计到2030年健康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6万亿。未来以生态资源产业化开发为主的“区域生态康养”型项目将大有可为。

打好商业模式的“算盘”。一是公益和收益相结合,提高投资“含金量”。生态环境破坏易、保护难,生态绿色项目规模动辄数十亿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生态绿色项目具有重资产、长周期、低回报的特点,回报期往往都在5年以上,市场主体在投资该类项目时必须采取“丰歉互补,综合平衡”的思路,将短期内能产生现金流的项目和纯公益性项目打包实施,加快资金回笼。例如,将水污染防治和水厂打包、将垃圾分类收运和静脉产业园打包、将储备林建设和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打包,既能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公益项目的积极性,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二是投资和运营相结合,提高项目的“生命力”。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决定了生态项目应该从全局角度寻求治理模式,只有投资、没有运营的生态环保项目往往是一次性的“交钥匙工程”,缺乏产业导入和运营管理,项目自身的造血能力也将极其有限。本次疫情就是一次现实的检验,从“治理”到“防治”,从“堵”到“疏堵结合”,关键在于运营管理和长效机制。未来,投建营一体化的生态环保项目将是趋势,全生命周期的治理和防护将是主流。三是发展与整合相结合,提高投资“含新量”。近年来国企力量的进入加剧了整个生态环保行业的竞争与整合,全国95家央企中,涉足生态环境产业的央企有53家,包括中节能、光大国际、三峡集团、葛洲坝、中国交建、中国建设等,几乎涵盖了环保产业的所有细分领域。生态环保类项目因商业模式不清晰的问题,现阶段项目盈利主要依靠施工反哺和技术撬动。伴随着行业的日益发展与规范,生态环境治理将逐步从追求工程结果到关注长远效益、从点源控制到面源控制、从被动防治到主动修复,在行业整合和市场出清加剧的背景下,兼具资金实力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拥有核心技术将是生态环保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

(作者陈敬东:湖北省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