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观澜 | 台积电是怎样炼成的(一)

王义伟2020-10-19 12:01

 
 

编者按:

因为华为芯片被断供事件,台积电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全球最优秀的芯片制造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台积电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标杆性企业。不但台积电,整个台湾半导体产业的表现也非常靓丽。预计今年台湾的半导体产业规模和产值将超越韩国成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台积电是如何从一个后来者,战胜众多对手,成长为半导体领域的王者的?台湾半导体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本系列从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产业政策的变革开始,梳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外部环境演变、内部动力生成机制,揭秘台积电的生长密码。

 
 

 

王义伟/文 改写历史的,是那些突破现有体制束缚的人。

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技术官僚成为台湾政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由于时任台湾领导人蒋经国思维开放、大胆放权,一批长袖善舞的技术官僚得以抓住世界科技发展的机遇,奋力打破旧体制的羁绊,创新台湾的科技产业发展路径,使台湾得以从大国的夹缝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科技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半导体则成为台湾这一波科技产业大发展中成绩最突出的部分。

推动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两个人和一院一区。因为两个人、一院、一区的出现,才有了今天台湾半导体产业在全球的地位,才有了叱咤风云的张忠谋和台积电。

两个人,一个是孙运璇,一个是李国鼎;一院是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一区是台湾新竹科学园区。

孙运璇是山东蓬莱人,1913年出生。13岁时,孙运璿随父亲闯关东来到哈尔滨,15岁考入俄国人主办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预科班。在这所大学,孙运璇修学7年,以当届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的孙运璇回到关内工作,并迅速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电力专家。1945年台湾光复后,3000多名日籍电力技术人员被遣返回日本,加上之前盟军的轰炸,台湾电力系统千疮百孔,发电量只有正常状态的十分之一。孙运璇临危受命赴台,带领技术人员和一批尚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用5个月的时间内恢复了台湾80%的供电。此后,孙运璇一直在台湾电力系统工作,并于上世纪50年代对台湾的电力格局做出了“火主水从”(火电为主,水电为辅)的重大改变。

台湾电力改以火力发电为主,意义重大。火力发电厂为台湾经济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源源不断的动力。现在的台积电,其用电量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这要归功于孙运璇当年打下的雄厚的电力基础。

1969年,台湾“经济部长”陶声洋去世,孙运璿接任“经济部长”。履职4年后,1973年,孙运璿放出大招,仿效韩国“科技研究院”模式,创立“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这个工研院,由官方出资,但却享有特殊政策,可以高薪聘请海外学者回台从事科技研发,还可以将研发成果进行市场化转化。

这在当时的台湾,可谓破冰之举。

最难过的一关就是台湾“立法院”。当时的台湾政坛虽然还是国民党一党专政,但是在捍卫公有利益方面,很多“立委”的思维十分僵化。这些“立委”认为,工研院是用公有资金出资,却有独立的财团法人地位,当局没有控制、管理权,收益则会进入私人腰包。这是典型的“化公为私”,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面对众多“立委”的阻挠,孙运璿多方奔走游说,最后,设立工研院的提案在台“立法院”以勉强超过50%的票数获得通过。孙运璿也因此被称为“工研院之父”。

另一位重要人物李国鼎,1910年出生于南京,1934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所学专业为核物理和低温超导。

1969年孙运璇担任台湾“经济部长”时,李国鼎在同一年担任台湾“财政部长”。这两个人,一个管经济,一个管财政,成为台湾政坛主导经济发展的技术官僚中的两面大旗。

与大陆的五年规划相似,台湾当局也有一个“四年经建计划”。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期间,台湾经济潜伏的问题显露出来了。彼时正处在台湾第六期四年经建计划执行期间。在李国鼎的主导下,台湾果断停止这个四年计划,重新制定了一个六年经建计划,将产业和投资的重点转向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领域。经过几年努力,台湾经济成功实现第二次转型。李国鼎也因此被称为“‘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最杰出的‘财政部长’之一”。台湾政坛甚至传出风声,李国鼎将出任“行政院长”。

就在李国鼎名声如日中天之际,1976年,他罹患心脏病。病愈后的李国鼎已无体力应付繁杂的财政工作,于是转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分管方向为科技发展。

科技领域正是李国鼎的强项,于是,借着这一次的职务变迁,李国鼎也开辟了他政治生涯中的又一个春天。

1978年,孙运璿高升,担任台湾“行政院长”。李国鼎作为“政务委员”,等同于孙运璇分管科技产业的副手。两个人开始了又一次紧密的合作。

在孙运璇的大力支持下,1979年,李国鼎主持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作为台湾“现阶段科技最高指导原则”。1982年,李国鼎又主持制定了《加强培育及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案》。这个人才培育方案分为立即采取措施和中长程规划两部分,突破了许多陈规旧习,其最大的特色是为海外人才回台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

在这个过程中,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于1980年正式成立。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成立,解决了台湾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打通了台湾科技产业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

台湾的科技产业发展从此有了三块基石:第一,科技发展方案、培育人才案,解决了科技产业发展大环境和人才培育、流动问题。第二,以工研院为代表的创新机制,既是科技政策引领的工具,又有真金白银的资助,解决了科技研发急缺的初期投入问题。第三,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将科技成果转化,放进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认证和历练。

彼时,一心一意谋科技发展的李国鼎,成了台湾和美国之间的空中飞人。他频繁前往美国,费尽口舌、开出优厚条件,延揽海外学人返台服务。其中最夸张的一次,1983年5月,李国鼎前往美国,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往返于旧金山、休士顿、芝加哥与洛杉矶,一共约见2000名华裔科学家与工程师,劝说他们回台助力经济发展。

李国鼎与张忠谋的接触,始于1968年。当时的张忠谋虽然刚刚37岁,但已经是著名的美国德州仪器的副总裁,衔命前来台湾考察。58岁的李国鼎对张忠谋非常器重,给予张忠谋热情的接待。负责台湾的科技产业发展之后,李国鼎每次赴美,必定要去见张忠谋,向他介绍台湾岛内科技产业的进展,同时了解国际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及趋势。

同一时期,孙运璇也开始认识并十分看重张忠谋。他曾赴美参访德州仪器,受到张忠谋周到的接待。

1982年,孙运璇代表台湾当局正式给张忠谋发出函件,邀请其赴台工作,函件承诺,台湾聘请张忠谋出任工研院院长,或者担任“行政院长”孙运璇的特别顾问。

张忠谋犹豫再三,没有明确回复。

两年后的1984年2月,孙运璇突发脑溢血,手术后辞任“行政院长”,俞国华接任。

1985年,台湾“行政院长”俞国华派出代表赴美,再一次向张忠谋发出邀请。

这一次,张忠谋答应了。他从美国来到台湾,出任台湾工业研究院院长。

从张忠谋接受邀请正式赴台开始,台湾半导体产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海外部主任,台海问题专家,长期关注民营经济、国际经贸和反倾销,对宏观经济也有深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