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观澜 | 台积电是怎样炼成的(二)

王义伟2020-10-20 10:39

 

编者按:

因为华为芯片被断供事件,台积电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全球最优秀的芯片制造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台积电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标杆性企业。不但台积电,整个台湾半导体产业的表现也非常靓丽。预计今年台湾的半导体产业规模和产值将超越韩国成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台积电是如何从一个后来者,战胜众多对手,成长为半导体领域的王者的?台湾半导体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本系列从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产业政策的变革开始,梳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外部环境演变、内部动力生成机制,揭秘台积电的生长密码。

王义伟/文 在台湾半导体产业界,有3个人,从不同的人生起点出发,中途走到一起成为同行或战友,然后又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上演了跨越台海两岸并延续至今的恩怨情仇。

这三个人,一个是张忠谋,一个是曹兴诚,一个是张汝京。

三个人中,张忠谋的起点无疑是最高的。1931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张忠谋,虽然因为战乱,导致青少年时代辗转多地,但是由于其父亲曾任宁波市鄞县财政局长、母亲是书香世家,家境优渥,所以这段时期的频繁搬迁,算不上是颠沛流离。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18岁的张忠谋入读美国哈佛大学,成为当届唯一一个中国人。此后,从哈佛到麻省理工再到斯坦福,从Sylva-nia公司到德州仪器再到通用器材,张忠谋接受的是世界一流的教育,在世界一流的公司工作,接触的是全球最前沿的科技。他空降台湾,是受两任台湾“行政院长”的反复热情邀请而来,直接进入台湾上流社会,地位高高在上、万众敬仰。

与张忠谋相比,曹兴诚的背景要寒酸得多。他祖籍山东济宁,1947年出生于台湾台中清水,家中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老六。曹的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收入微薄,因此曹从小就体会到了生活不易。曹兴诚本科读的是台湾大学电机系,之后进入台北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攻读硕士,硕士毕业后进入台湾“经济部”成了一名公务员。相对于台中乡下的背景,曹兴诚成为一名收入稳定、也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公务员,可算是修得正果。

虽然成了“中央大员”,曹兴诚并不满足。他脑袋灵活、处事八面玲珑,注定不走寻常路。恰逢顶头上司、“经济部长”孙运璇成立工研院,曹兴诚得近水楼台之便,一转身进了工研院下属的电子中心,从此开启了叱咤风云的半导体人生。

三个人中,年龄最小的张汝京1948年出生于南京。张汝京的父亲是冶金专家,母亲是化学家。他出生不满一岁,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南京解放。张汝京的父母带着他,跟随撤退的国民党大军,从上海坐船到了台湾。

父母的专家背景和相对良好的家庭条件,让张汝京得以安心在台湾就读。1970年,张汝京从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随后赴美,先在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获得工程学硕士学位,后在南方卫理公会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毕业后的张汝京进入德州仪器工作,那个时候的张忠谋已经是德州仪器的副总,处在一个张汝京可望不可及的位置上。当然,那时的他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未来有一天,会和这位老上级有一番龙争虎斗。

场景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的台湾,孙运璇创立工研院之后,第一个落地的项目,就是从美国引进半导体产业。

现在看来,孙运璇的目光真的是大、深、远。

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是一家拥有雄厚技术力量的企业,曾研发出全球第一只全电子彩色电视显像管和第一块太阳能电池,但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迁中,这家公司迅速衰落,几近破产。

孙运璇果断出手,从RCA处购买到了全套的芯片设计、制造专利技术,并指令工研院电子中心组织一批人前往美国RCA公司学习。

工研院组织了40多人到美国RCA公司培训,这批人后来在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中散作满天繁星。

曹兴诚是其中最亮的星。

这批专业人才从美国学成归来后,1979年,工研院将电子中心升级为电子所,并着手开始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商业化的运作。

初始的计划是工研院电子所领衔,组织一批社会上的企业作为原始股东参股,成立一家专门设计、制造芯片的公司。

由于绝大多数台湾企业家对半导体产业并不了解,最开始的募集股东工作并不顺利,工研院看中并发出邀请的企业普遍态度不积极,等到原始股东终于凑齐,大家发现,每一家企业的名称中都有一个“华”字,于是这家企业就取名为联华电子(简称联电或台联电),并成为第一批进驻新竹科学园区的企业之一。

企业成立了,作为这家企业的龙头,工研院电子所需要派一个人进入到公司管理层,派谁呢?

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曹兴诚头上。1980年,曹兴诚成了联华电子的副总经理,年仅33岁。由于出色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曹兴诚很快成为这家公司实际上的一把手。

联电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又是台湾工研院的“亲生儿子”,自然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早在1977年,工研院就掌握了3英寸晶圆生产技术,采用7微米CMOS制造工艺。联电进驻新竹之后,在工研院的牵头组织下,从美国引进了4英寸晶圆生产线,之后工研院又将新开发的3.5微米CMOS制造工艺转让给了联电。最初几年,联电项目进展顺利,也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带动了台湾产业的启动和发展。

在生产、经营的具体实践中,曹兴诚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战线过长。

与其他半导体公司一样,联电的业务范围涵盖了IC设计和生产制造的整个过程,这是一种大包大揽的方式。这种经营模式不但非常辛苦,而且在国际半导体产业巨头的夹缝中处境十分艰难。

怎么办?

曹兴诚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上任不久便意识到联电的模式难有出头之日,于是日思夜想,最终想出了一个半导体代工方案,也就是放弃并不擅长的设计,专注到代工制造上。

当时的张忠谋还没受聘来到台湾,但已和台湾政坛高层走得很近,与孙运璇、李国鼎有密切交往。曹兴诚虽然对张忠谋十分敬佩,但由于地位悬殊,他并没有和张忠谋面对面讨论问题的机会。

于是,曹兴诚写了一份晶圆代工模式的企划书,托人带给了张忠谋。在企划书中,曹兴诚详细阐述了半导体代工的好处,还提出了与张忠谋合作的希望。

曹兴诚的一腔热忱没有得到张忠谋的回应。

曹兴诚并不知道,不但他的企划书没有得到张忠谋的回应,连孙运璇正式的、官方的邀请函都没有得到张忠谋的回应。

1985年,张忠谋终于应邀来到台湾担任工研院院长,成了曹兴诚的顶头上司。

张忠谋还兼任了联电的董事长。也就是说,联电的领导班子中,张忠谋是班长,曹兴诚只是班子成员。当然,张忠谋兼任董事长,很大程度上是名义性的,联电一直在曹兴诚的实际控制中。

两年后的1987年,张忠谋牵头成立台积电,开风气之先,启动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代工模式。

曹兴诚小小地吃了一惊。

台积电的模式不就是我的创意吗?张忠谋,你这是“剽窃”啊!(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海外部主任,台海问题专家,长期关注民营经济、国际经贸和反倾销,对宏观经济也有深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