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同:在神龙汽车再现辉煌的路上 目前没有“卡脖子”的地方

周菊2020-10-28 15:33

图片来源:企业官方供图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周菊 “神龙在中国市场上要再一次辉煌的话,摆到我们面前有没有‘卡脖子’的东西?好像没有,而(关键)在于我们平常日常工作做得是否精细、对客户是否更加体贴、是否更加尊重中国市场和中国客户。”10月24日,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祖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神龙的复兴,最大的信心就在于没有什么逾越不过去的瓶颈。

当天,神龙汽车举办了疫情以来的第一次线下活动——2020神龙汽车文化节,并发布了“元+”计划,是对此前“元”计划的升级。根据“元+”计划,神龙汽车将通过产品更中国、营销更精准、服务更信赖、运营更高效四个方面的改善,使公司重回行业主流。

此前,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神龙汽车从年销超70万辆跌至10万辆级,被挤出主流车企之列。今年1-8月,神龙汽车累计销售仅8.1万辆,离“元”计划定下的2020年-2021年销量25万辆有不小差距。

对于选择此时举办规模盛大的文化节并发布“元+”计划,神龙方面有着多重用心。首先,随着国内疫情可防可控及武汉重启,神龙也希望借此活动宣布企业重新出发。第二,因此前销量低迷,今年早些时候有传闻PSA可能退出中国,神龙汽车的存续受质疑,此次文化节及“元+”计划发布宣示神龙将持续经营。第三,近期PSA及东风宣布了一系列对神龙的巨额资金支持,神龙希望以此次文化节为开端,向外界展现全新的面貌及发展自信。

过去几年,资金问题曾是神龙汽车“卡脖子”的地方。“这几年神龙销量下降,公司在规模很低的情况下运营实际上很困难,主要表现在资金,资金不仅仅是当期的现金流,还有为了后续的发展所需的资金,我们开发一些全新的产品,在这些产品的投入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资金支持。”张祖同坦承。不过这个关键问题即将得到解决。

最新消息显示,PSA决定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向神龙公司提供5000万欧元资金,充实神龙公司的现金流。同时,为提升标致和雪铁龙在华形象和市场声量,2020-2022年,PSA将每年投入1.3亿元,2023-2037年每年投入8100万元,用于双品牌形象建设。东风集团也已表示决定为神龙公司生产经营所需流动资金需求提供强力支持。“明年一季度,可能双方股东还会以增资的方式向神龙解决一些资金的问题。”张祖同表示。

那么在解决了资金问题后,神龙汽车重振的关键点和发力点是什么?张祖同表示,神龙此前市场低迷与神龙公司商品企划不强有关系,这是最重要的问题,而接下来神龙要做的就是让PSA的产品“更中国”,快速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之前是)PSA有啥产品,我们就把它导入进来,没有真正去做商品企划,实际上神龙不是不可以变,过去我们没有人做商品企划,对中国市场了解以及超前的企划不够。”

而随着PSA对中国市场的深入理解,神龙汽车的产品即将发生一些改变。“现在PSA认识到他们(之前)在操控性方面花了很多钱,也意识到中国客户更喜欢大屏幕、智能网联生态,而他们在这方面花的精力比较少,他们已经意识到要在这方面花更多的精力,未来神龙要在PSA的系统上集成这些东西。”张祖同表示。据了解,为了实现这种改变,神龙双方股东正在强化研发之间的系统,提升神龙自身的开发能力。

事实上,“产品更中国”也是此次发布的“元+”计划中的第一条。根据计划,神龙汽车将对旗下产品配置级差作出调整,告别此前的“顶配之下皆为丐版”的状态,同时加快导入新产品,未来5年引进14款新车,且技术持续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发布的“元+”计划中,神龙推出的“五心守护行动”颇为引人关注。根据该服务政策,消费者在购车7天内,因产品质量问题,可以无损失的退换车。另外,双品牌新车型如下调官方指导价,将对1年以内已购车用户给予差价补偿,均超出了目前的“三包”标准,被认为是神龙向消费者展现出了诚意。

神龙的顶层管理架构也发生着较大变化。9月,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彬出任神龙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而PSA集团暂时不再派驻执行副总经理,在公司历史上尚属首次。法方对管理方面的“放权”,有望加强神龙公司的管理及决策效率。据悉,陈彬上任后,已经走访了8个城市、54家核心经销商,收集并解决一线市场存在的问题。目前,神龙汽车共有480家4S店,并在部分区域实行双品牌并网行动,以提升渠道效率。

尽管PSA资金支持消息和神龙汽车文化节的举办,暂时打消了此前外界对PSA或将退出中国市场的疑虑,但掉队已久的神龙汽车仍被认为处在生死边缘,而对于生存的严峻性,神龙汽车内部也已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我们内部定义的就是向死而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我们就是在一种战场当中,所以必须要有斗志、要有士气,就是要解决信心的问题。“陈彬表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行业产业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对新能源、自主品牌及新出行关注较多,擅长深入报道及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