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万敏 拨备覆盖率可以从现有的150%降低至130%、拓宽市场化融资手段、增加资本补充方式——消费金融行业正迎来政策松绑。
近日,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银保监会办公厅向各地银保监局下发《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指出,将加大监管政策支持力度,并祭出上述三个方面的支持举措。
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多位消费金融行业人士,受访者普遍认为,降低拨备覆盖率要求,将释放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更多的流动性,从政策导向上看体现了促消费提振内需的诉求。但对处于行业梯队尾部的多数消费金融公司来说,“资产荒”还远未离去。
消费金融市场正由蓝海逐渐转向红海,手握松绑的资金、备感竞争压力的各消费金融机构将何去何从?
松绑资金优先用于不良核销
根据《通知》要求,除了拨备覆盖率可降低20个百分点,消金公司也可发行与银行同等待遇的二级资本债,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消费升级。但《通知》还同时要求,实现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以及资本充足率不低于最低监管要求为前提。在此以前,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纳入不良的标准是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对于拨备指标下调释放的贷款损失准备,要优先用于不良贷款核销,不得用于发放薪酬和分红。
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消费金融公司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截至2019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4988.07亿元,较上年增长28.67%;贷款余额4722.93亿元,较上年增长30.5%。
对消费金融公司整体的风险资产情况,这份报告中披露,从风险成本的直接反应指标不良率数据来看,2019年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63%,略高于信用卡的平均不良水平,较2018年有小幅下降(下降0.11个百分点);从不良率的中位数来看,2019年为2.03%,较2018年有小幅上升(上升0.1个百分点)。
银行业协会指出,“从整体上来看,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成本)压力;同时,不良率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差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家机构的风险成本的差异,部分机构的风险成本压力尤甚。”
受到疫情影响,今年居民消费意愿趋于保守,消费信贷领域的需求下降,风险暴露加快,对于行业头部的消费金融公司来说,实现经营业绩的正向增长也显得尤为艰难。
公开数据显示,招联消费金融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收60.23亿元,同比增加30.76%;实现净利润5.78亿元,同比减少18.56%。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招联消费金融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5亿元、5.82亿元、13.93亿元、15.95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2%、1.24%、1.93%和2.08%。
对于消费信贷行业来说,控制不良率有两条路径,做大分母即继续增加在贷余额,但冲规模的方式在今年尤其艰难。另外就是做小分子,加大催收力度,但过度严厉的催收可能引来监管出于消费者保护方面的罚单。加大核销力度则需要掏出真金白银,有消费金融行业人士表示,调降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可优先用于核销不良,可以说解了很多消费金融公司的燃眉之急。
一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此次出台的政策,鼓励消费金融在严格风险暴露的条件下,降低拨备水平,给予消费金融经营更大的灵活性和包容度。
“资产荒”持续
此次通知中还提出,支持符合许可条件的消费金融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支持通过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开展正常类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
上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表示,降低消费金融外部融资依赖,有利于消费金融由主体融资向资产融资转变。消费金融的资金来源,以往除了银行间市场ABS以外,主要靠同业借款、金融债等主体融资,受宏观政策及同业影响较大,严重依赖外部金融市场。允许消费金融在银登中心开展信贷收益权转让,有利于消费金融更好地利用资产存量资产增强自主融资能力,通过存量资产流转提升流动性水平,增加消费金融资金可得性,优化融资结构。
然而就行业现状来说,资金端松绑固然是利好,资产端的信贷需求不足是更令人头痛的问题。
一家北方地区城商行旗下的消费金融公司,2019年年报中实现了靓丽的营收、净利多倍增长,而当记者问及增长秘笈时,该公司相关人士表示,业务开展几乎没有什么亮点,只是因为同比的基数实在太低,衬托之下显得增长较快而已。
2017年到2018年,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增速和贷款增速出现了显著的放缓。上述北方地区消费金融公司人士表示,近几年,包括银行、信用卡、小贷公司等都在积极占领消费信贷的市场,尤其是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消费金融产品,几乎覆盖了线上的大部分入口,消费金融公司想要独立拓展信贷渠道十分艰难,而和线上平台合作,消金公司的资金成本与银行相比又不占优势。
线下的门店、销售人员扫楼曾经是消费金融公司扩张的重要来源,但模式与管理的重投入让后来者望而生畏,疫情的到来也让“线下”的可能性降得更低。作为国内最早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之一,曾经专注线下的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也在今年年初启动了转型,构建“线上+线下”多场景深度融合的创新型全渠道服务体系,推出ALDI2.0(直贷)客户自助服务模式,鼓励用户在商户的引导下于线下门店内自助扫码办单。
去年以来,教育培训、医美分期等消费贷领域相继爆雷,更加剧了消费金融行业资产端的恐慌,手握松绑的资金,投向何方,依然令许多从业者感到迷茫焦虑。
但这个赛道依然在迎来新入场的选手。2020年以来,监管部门相继批筹5家消费金融公司,分别为2020年1月获批筹建的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和北京阳光消费金融、9月获批筹建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和唯品富邦消费金融。银行业协会在上述报告中指出,在消费金融需求潜力逐渐下降和供给规模逐渐扩大的长期趋势下,消费金融市场从供给不足的卖方市场逐步转向供求平衡,甚至出现供给过剩的买方市场,由蓝海市场逐渐转入红海市场。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加剧,竞争不足的格局逐渐转向充分竞争,甚至过度竞争,各消费金融机构将感到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