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建议买入现在突然做空 香橼对蔚来汽车上演“大变脸”

周菊2020-11-14 12:09

经济观察网记者 周菊  从去年最低1.19美元/股疯涨40倍最高达到近50美元/股,蔚来汽车在今年上演大反转之后,却突然在北京时间11月13日夜里遭国际知名做空机构——香橼沽空。香橼在其做空报告中指出,基于各方面的分析,蔚来汽车的目标价应为25美元,即在被做空前的股价上“腰斩”。

在香橼发布做空报告后,盘初一度涨超11%的蔚来汽车最终收跌7.35%,报44.56美元/股,结束了此前强势的增长势头。经济观察网记者就此份报告给蔚来汽车带来的影响采访蔚来汽车内部人士,对方回复称“我们不评论股价,还希望大家更关注我们基本面的发展”。

蔚来汽车被沽空似乎也影响到了在美上市的其它两家新造车企业——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两者均在11月13日结束了此前较猛的增长势头转而下跌。截至收盘,小鹏汽车跌6.13%,收报41.99美元/股;理想汽车跌1.83%,收报31.2美元/股。

蔚来汽车是国内一家新造车企业,于2018年9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融资到位和交付量增加,其股价持续大幅上涨。而香橼是一家知名的国际空头机构,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此次其看空蔚来汽车股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而研究的方法则主要是将蔚来汽车与美国电动车企业特斯拉做对比。

第一,香橼认为特斯拉Model Y在中国的低定价将冲击蔚来ES6的表现。香橼援引德意志银行的分析称,特斯拉可能会大幅降低上海工厂Model Y的价格,从48.8万元人民币(7.3万美元)降至36万-39万人民币(5.6万-5.8万美元)。而由于Model Y将成为蔚来EC6和ES6直接竞争对手,这可能会打击蔚来的订单增长势头。同时其指出,根据中国证券公司天风证券的预测,中国制造的Model Y可能会以非常合理的27.5万人民币(约合4.1万美元)的价格起价。基于此,其认为中国豪华电动汽车的降价潮即将到来,可能引发激烈竞争。

第二,蔚来汽车相对估值是特斯拉两倍,但蔚来汽车的销量表现却远不如特斯拉。香橼指出,蔚来汽车和特斯拉的估值存在巨大脱节——目前蔚来估值是未来12个月销售额的17至18倍,而特斯拉为9倍,双方差距创下历史新高,但10月特斯拉在华销量却是蔚来汽车的两倍多。其还指出,特斯拉在美市占率接近50%,但蔚来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份额仅为3%。香橼在报告的最后结论部分还提到,巴菲特投资的比亚迪今年也暴涨400%,但估值仅为销售额的3倍,相比之下蔚来汽车高达17倍以上,意指蔚来估值并不合理。

第三,蔚来汽车的投资者中充斥大量投机者。香橼表示,虽然特斯拉投资者包括知名投资基金Baillie Gifford,但现在押注蔚来的投机者更倾向于把股市当成赌场,他们买的不是蔚来汽车的前景,而只是“NIO”这三个在屏幕上不断闪烁的字母。香橼认为,对于蔚来投资者来说,现在已经到了结束从蔚来汽车获利寻找下一个颠覆性技术的时候。

有意思的是,两年前,香橼曾建议买入蔚来汽车,当时蔚来汽车的股价仅为7美元/股。为何香橼态度在两年内发生大逆转?香橼在此次报告中指出,当时建议买入蔚来股票是这家公司及其有魅力的领导者李斌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但经过艰难运营,蔚来汽车的股价已经无法用其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地位或近期表现来合理解释。

数据显示,今年10月,蔚来汽车交付产品5055辆,首次突破5000辆;1-10月,蔚来汽车1-10月的销量为3.14万辆,同比上涨111.4%,稳居中国新造车企业销量冠军。而特斯拉的数据显示,特斯拉10月份的销量1.21万辆,1-10月销售约9.24万辆,是蔚来汽车的三倍左右。

而在财务方面,特斯拉今年第三季度营收87.7亿美元,同比增长39%;GAAP净利润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31%,有观点预计特斯拉可能在2020迎来第一个盈利年。目前,蔚来汽车尚未公布第三季度财报,而其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蔚来在该季度营收37.2亿元,同比升146%;归母净亏损11.76亿元,同比收窄63.6%。尽管亏损缩窄,但香橼似乎对蔚来汽车的盈利性并不看好,“显然,我们甚至不会讨论NIO的盈利能力。”香橼在报告中表示。

此次香橼的做空报告将蔚来汽车与特斯拉放在了直接竞争对手的层面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但值得注意的是,蔚来汽车可能并不这么认为。在近日蔚来汽车举办的新电池包发布会上,李斌指出,平均蔚来一辆车的销售单价比特斯拉在中国贵15万左右,其用户和特斯拉用户已经不太是一类用户,在品牌区间上已经有显著的区分,这番表态透露出李斌认为蔚来的用户群体略高于特斯拉的判断。

而如果真的像香橼所说,特斯拉继续大幅降低其在中国产品的售价,其与蔚来汽车的平均售价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行业产业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对新能源、自主品牌及新出行关注较多,擅长深入报道及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