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人寿:走好精准扶贫“最后一里路”| 2020 CSR年度盛典之倾听社会责任故事

2020-12-31 13:42

全脱贫、不返贫,走好扶贫“最后一里路”。2020年,在平安集团整体扶贫战略指导下,平安人寿希望既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亦在精准扶贫中重视经济内循环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助力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新生活。

为扶贫注入内生动力

去年8月,平安人寿推出“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将遍布全国的扶贫信息进行整合,实时分享优秀案例,打通全系统的扶贫工作。在产业扶贫方面,平安人寿搭建线上“精准扶贫专区”,将各类扶贫产品引入,实现“产业-科技-销售”扶贫闭环;同时结合线下销售,开启全渠道覆盖的消费扶贫,为稳定脱贫注入内生动力。

实际上,平安人寿对内蒙古及其他贫困地区的帮扶,早在三年前就已开始。2017年以来,平安人寿借“7.8公里扶贫公益跑”契机,积极认领帮扶对象,持续为贫困户提供大病医疗保险保障,目前已为受帮扶地区带去超6亿元保额的保险保障。2018年,在平安集团“三村工程”统一规划下,平安人寿结对帮扶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土牧尔台镇,签订了系列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从产业扶贫、保险扶贫、教育扶贫等全方位开展扶贫工作。

2

截至今年9月,平安人寿在各类扶贫工作中,累计委派驻村干部43人,前往19个贫困村驻点开展精准扶贫,已帮扶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安徽等地区多个扶贫项目,带动扶贫产品累计销售额超5000万元。

真脱贫重在不返贫,“智慧”教育须先行

多年来,平安十分重视教育扶贫领域。从1994年在安徽大地上建起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学,到2007年起每年定期组织志愿支教,再到2018年启动涵盖“村教”智慧扶贫项目的“三村工程”,平安不断为教育扶贫注入新力量。

截至目前,中国平安已累计援建或升级1054所乡村小学,培训超1500名教师;通过远程教学设备,开展超2400节素质课堂、双师课堂,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互通;在全国1000所乡村学校落地“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养和奋斗精神,受益学生超30万人。

教育扶贫的背后,实际上是推动教育公平乃至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此,平安人寿通过打造“幕天捐书”公益项目,构造一个高质量、可循环的教育生态。该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致力于推动闲置书籍的城乡流动,并创造了教育共享的新路径。依托于平安金管家APP,“幕天捐书”打通了线上、线下的捐书渠道,借助平安人寿百万业务员及近千家门店,创新教育平台与多元扶贫场景,连接起客户家庭、亲戚朋友和乡村少年,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循环链条。

2019年,平安金管家APP上线“e起公益”平台,推出“已阅减少未知”身边公益行动,极大地降低了公益参与门槛。线上,用户仅需简单三步,即可发起一场筹书活动;线下,推出文创公益包,以此为纽带,鼓励城市捐助者与乡村受助者通过共同的阅读行为,相伴成长,达成教育共享的目的。同年,“幕天捐书”不仅帮助城乡学校结成对子,通过组建学生阅读社团、征文、绘画等活动,引导城乡少年共同成长;还携手作为捐助者的亲子家庭,深入到贫困地区学校,通过体验乡土课程,与乡村孩子互动,达到对乡村和书籍捐赠价值的深度了解。在这一公益循环中,捐助者、受助者双方都能在扶贫中获益,形成了立体式帮扶生态。

3

截至2020年9月18日,“幕天捐书”项目已累计寄送超416万册书籍,覆盖20个国家级贫困县、1947所乡村学校,建立18004个图书角,帮扶近64万名学生。平安志愿者发起的线上个人筹书活动逾11.3万场,深度践行人人公益的理念。

保持脱贫稳定性,助力全面小康新生活

为助力幸福社区建设,平安人寿于2019年推出“平安守护者行动”,在教育、健康、安全、金融、公益等领域,以志愿者服务助力社区美好生活的构建和发展。譬如在公共安全和健康方面,该行动已在全国培训近1800名具备专业安全急救能力的代理人,为社区公众普及安全救护知识,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截至今年8月末,“平安守护者行动”已在全国开展活动逾1400场,线下参与人数近6万人。其中,平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代理人崔蕾利用心肺复苏技能,挽救了两条宝贵的生命,一次是在办公室突发心脏病的同事,一次是在路上偶遇心脏骤停的陌生人。“因为接受过正规培训,我才有了守护的能力,更有了守护的勇气。”她是保险代理人,更是平安守护者。

4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村工程、环境保护、特殊人群关爱、捐书等各类公益志愿项目中,有许多志愿者是从平安扶贫公益的“受助者”,最终成长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施助者”。他们不仅走进了全国各个社区,助力安全城市及幸福社区建设,更深入到偏远乡村进行支教、扶贫等志愿服务,犹如一座座明亮的灯塔,不断照亮了像原本的自己一样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真诚地守护着老乡们的健康幸福生活。他们因心怀感恩,反哺社会,积极投入到平安志愿队伍中,形成了可自我循环的志愿服务网络。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