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新势能

刘玉海2021-01-22 11:06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玉海  “我们计划布局162颗低轨卫星,今年打40颗,明年全部打完!”

1月19日下午,孙殿义向《经济观察报》记者透露了他在空天信息产业领域的雄心:大力布局超带宽天基互联网、低轨卫星导航,提供厘米级精度的商业服务。透过电话,都能感觉到他语气中的豪情满怀。

孙殿义是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打卫星只是他布局的众多面向未来的产业之一。

坐落于中国(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内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因为无行政级别、无主管部门、市场化运作,被很多人形容为“四不像”的机构。但其却是山东省、济南市过去2年来重点布局、大手笔投资的科创战略关键棋子之一,承担着推动山东经济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超越的重要使命。

包括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内的14家科研机构,大多在自贸区济南片区内的经十东路布局,将形成齐鲁科创大走廊。而科创只是自贸区的使命之一。

经历了30余年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中国,在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进入自贸区时代。2019年8月26日,山东自贸区获批,由青岛、济南和烟台三个片区组成,4天后正式挂牌。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升级的最新载体和探索前沿,“企业、社会各界,都对自贸区充满期待;自贸区也在开放引领、制度创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升级等方面给山东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1月11日下午,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管委会副主任郭依坤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真正实现从管企业变为服务企业”

自中国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是一个并不算悠久却无比坚实的传统。也因此,中国的自贸区,自正式诞生的那一刻起,便被赋予了制度创新的使命——政府职能转变、贸易与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山东自贸区自然也不例外,三个片区竞相通过各种体制机制改革,以优化营商环境。

“自贸区是给国家试政策,制度创新关键是找准企业的需求,流程再造,大胆闯、大胆试。”烟台开发区/自贸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陈波说。

青岛、济南、烟台三个自贸片区一致努力、甚至互相在竞争的制度创新之一,是商事登记改革。济南片区推出极简审批、大厅之外无审批;烟台和青岛则推出涉及企业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集成式审批——一口受理、一网通办,从选址、注册、刻章、银行开户、法律服务,均可进行免费帮办代办,并将服务前移、线上化。不见面审批、零跑腿审批、综合许可,成为共识——真正实现从管企业变为服务企业。

烟台自贸区还首创行政审批“跨境办”服务:外商企业可以在其国内准备在中国投资所需的相关材料,由烟台派驻当地的招商人员帮忙接收材料传回国内,审核合格后,办理好相关手续、证照、印章、银行开户等,再传回去。

“这相当于把政务服务延伸到国外。以前外商投资者办手续,需要自己来国内跑登记审批,或者付费找中介,现在跨境办,就不用自己跑,省钱省时间。”陈波介绍,2019年9月推出“跨境办”,2020年疫情爆发后,这项创新服务受到欢迎。

目前,已通过“跨境办”为7个国家的13家企业办理了相关手续。黑龙江自贸区也借鉴了“跨境办”服务,应用于俄企投资服务。

“营商环境,政府的重视是第一位的,最直接的是考核评价,通过好差评机制倒逼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想办法解决。”自贸济南片区高新区审批服务部部长贾忻说。

而在自贸济南片区管委会副主任郭依坤看来,“制度创新不是虚无缥缈的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与经济主体结合”。

他津津乐道的济南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尤其体现在海关和税务对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探索。

在济南自贸片区,海关出台通关便利化27条,通关时间压缩比在全国列第5位;税务机关出台税务服务创新21条,实现出口退税“当天申报、当天到账”,最快4小时内办结。

“两年前,出口退税需要两周、甚至两个月,受到很多诟病,我们痛下决心,发力改变,缩减到4天。现在,对于白名单企业,出口退税实现当天办,对于重点企业,则只需4小时。”郭依坤介绍。

海关针对龙头企业推出的关税“企财保”——企业财务公司的保证担保,使企业每年至少60亿元关税实现“零成本”担保。“以前,企业关税需要银行保函,既有财务成本,又有时间成本;现在‘企财保’对中国重汽、浪潮、晨鸣纸业这些进出口大户,可以是其财务公司自己担保,既节省了成本,也节省了时间。”郭依坤解释。

外贸优势突出的自贸青岛片区,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同样多来自于海关和税务:无论是保税原油混兑调和、货物储运状态分类监管、海铁联运货物全程联运提单“一单制”,还是进口棉花“集成查检、分次出区”、生物样本进口“清单式”监管,这些“(保税)区+(海)关+港(口)联动的创新”都离不开海关和税务的创新探索。

“制度创新最容易出成效的是税务和海关,如果不是自贸区,有些创新他们也不敢,但有了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口子,就敢探索了,一个部门做一点探索,慢慢改革创新的小气候就形成了。”自贸区济南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部部长翟庆强说。

最新的区块链技术,也成为公共服务流程再造、优化营商的助推器。自贸济南片区首创的区块链智慧政务服务系统,通过为企业和居民建立“数字保险箱”,探索出“政府数据上链+个人链上授权+社会链上使用+全程追溯监管”的政务数据可信共享新模式,从而简化服务流程,优化营商环境。

“过去,政府部门并不愿意开放其所掌握的大数据,或者开放的数据质量不高、实时性不强——因为共享的责任不明确,担心开放数据后一旦泄漏,容易引发问题。”区块链智慧政务服务系统“泉城链”的运营商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肖宗水博士介绍,他们的创新是,通过和政府的大数据部门合作,将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企业或居民的数据——如各种证件——还给企业和居民个人,存入其“数字保险箱”,一旦企业或居民在办理相关事项需要用到这些数据时,其个人可以决定是否将这些数据授权给相应的政府机构或商业企业——这也是其最大的突破:还数(据)于民,自主管理和授权。

肖宗水以最常见的应用举例:银行在给企业或居民贷款时,会需要各种相关证件,这时居民就可从APP或小程序打开自己的数字保险箱提供相应证件、数据,因为采用区块链技术,既保证了这些数据资料的真实可靠,又解决了谁有权授权使用数据的问题,且无需再重复提交相关纸质证明和材料。

所有的制度创新,最后都凝结为是否能经受市场主体的考验。

“青岛自贸区成立以来,新注册企业20452家。是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企业数量的5倍多!极大的振奋了人心。”自贸区青岛片区管委会经济发展部赵永辉表示。

“济南自贸区成立一年多来,新注册企业1.8万家,纳税的有1.3万家,展现了活力,也显现了制度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制度红利,能反映出对我们(自贸区)的肯定。”郭依坤说。

不过,相较于企业数量,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同样备受关注——毕竟,有新产业,才有新动能。

新产业、新动能

自贸区济南片区规划了五大主导产业:人工智能、医疗康养、产业金融、文化产业和信息技术。

郭依坤介绍,医疗康养是自贸区和济南、山东重点发力的一个领域——济南是省会城市,无论是医院、院校还是医疗企业都很密集。自贸济南片区的医疗康养产业,现有产业规模1500亿,有龙头企业齐鲁制药和主打玻尿酸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华熙生物。“未来想做成一个从末端服务到前端研发、中试、生产制造、上市的闭环超级产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下,规划建设细胞产业园、中日国际医疗科技园”。

目前,中日国际医疗科技园引进了日本东丽、佳能、奥林巴斯等世界500强企业,按国际医院标准打造国际医疗科研服务聚集区,医院建设已经开始。

“济南过去对日服务外包有一定的基础,但过去只是单纯买设备,现在希望是将设备、技术、运营管理、乃至高端研发也吸引过来、并形成集聚。”郭义坤说。

此外,济南自贸区还计划把山东食品药品检验检疫机构功能集中在一起提供审批等服务,并争取国家药监局审评审查分中心落户——目前已有长三角分中心等4个分中心挂牌。

在金融领域,济南自贸区的目标是产业金融、科技金融“双轮驱动”,吸引金融企业和金融新业态集聚于济南自贸区管委会所在地的汉峪金谷区域——这里也是未来济南、乃至山东省金融发展的重点区域。目前,毕马威、安永、渣打银行以及首家科创板培育中心落户,新增16家金融机构自贸支行、分行。

在青岛自贸区,仅仅油品领域相关改革,就吸引新注册了300多家油品贸易企业,包括英国石油、壳牌等原油巨头。金融产业方面,新注册了30家股权投资和风投企业,管理资金167亿元,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投资30多个项目。跨境电商2020年增长了9倍。

而考拉、唯品会、京东数科“货兑宝”、芯恩集成电路的落地,则使青岛“四新经济”渐露成效。

“总投资218亿元的芯恩集成电路的落地,填补了山东全省的产业空白。目前,一期基本竣工,将围绕上下游快速形成产业链。”自贸青岛片区管委会经济发展部赵永辉介绍。

在此基础之上,青岛自贸区擘画了更为耀眼的未来:航运、贸易、金融耦合融合发展的主阵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集聚地、新消费引领发展的策源地。

赵永辉介绍,在“航贸金”耦合发展方面;将依托港口的大宗商品交易功能,把定价等功能聚集起来,围绕贸易,集中货代、船代、法律、人力资源服务等企业,形成数字化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方面,青岛已经投产海尔智能滚筒洗衣机、力神动力电池在内的5个样板智能工厂。“十四五”期间,计划每年培育3-5家。为做好相应的技术和人才保障,将合作建设中德工业大学、社会化运营的中德博士研究院,以形成工业互联网的人才培育体系。

新消费领域,青岛自贸区的计划是三步走:首先,扩大日韩电商的消费规模;其次,规划建设日韩服贸港,促进医养健康、教育、养老领域的服务和消费;最后,引进日韩知名产业投资运营商,联合建设日韩商务城——聚集生产服务业、科技会展、法律服务、文化创意——目前已与日本最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综合金融服务集团欧力士签约。

而烟台自贸区将谋划全球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以形成南油北矿的格局,并围绕十大牛鼻子工程,打造自贸区八大中心。“瞄准十四五,瞄准未来的布局,对日韩投资打造最惠国中的最惠国,VIP中的VIP。”烟台自贸区管委会制度创新部负责人朱先俊介绍。

布局科创、布局未来

如果说招商引资是自贸区推动山东产业升级的“前轮”,那么孵化、培育创新型产业,则是“后轮”。

而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的四大产业版图,就可一窥山东新经济“后轮”的强劲动力:第一、信息与智能融合领域,包括空天信息产业、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第二、先进材料领域,因为山东是材料大省,但需要高端化;第三,微纳与智能制造;第四,绿色与健康产业,因为山东工业的70%是重化工业,固废、污水问题需要解决——也包括生物医学、现代农业。

孙殿义将产业规划布局的指导思路归纳为“无中生有、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无中生有是指布局新业态,这样产业结构就调整了;“雪中送炭”是解决目前产业发展中卡脖子的技术问题,“锦上添花”则是指赋能既有传统产业。

“山东错过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崛起,至今连平板电脑都生产不了,未来能否赶上、超越,就需要提前布局。”孙殿义介绍,在超前布局的空天信息产业领域,今年将发射40颗低轨卫星;先进材料领域,研究院要在高性能、复合、绿色材料领域实现突破,目前有个超高分子纤维已经投产;微纳与智能制造方面,和中科院半导体所合作的激光芯片项目,生产线已完成验证,今年9月产线就能到位。

孙殿义介绍,建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背景与山东启动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建设、山东经济发展阶段的认识有关:人均GDP迈过1万亿美元门槛、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此时再指望大规模的引进技术,已经不太可能了——因为技术产业大致处于同一个层级,不靠技术创新,就很难进行产业超越。”

“研究院成立1年半,孵化了将近200个项目,建立起80多个高水平团队,带动社会投资500亿元。投下去的全是新经济,解决了若干卡脖子的技术”。孙殿义说。

事实上,2019年7月30号揭牌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只是山东大手笔布局的14家新型科研机构之一。

自贸济南片区管委会副主任郭依坤介绍,这两年,山东省、济南市大手笔布局科技成果转化和研发,布局了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14家,“围绕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布局,大量投资,布局我们的未来”。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