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老工业城市动能转换的加减法

种昂2021-01-22 11:13

(图片来源:CFP)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种昂 淄博报道 淄博市,地处山东的地理中心,既是国务院确定的资源再生型城市,也是全国闻名的老工业基地城市。

历史上,淄博矿产资源丰富,衍生出诸多传统产业——辖区内富含铁矿,钢铁工业随之而生;大量的陶土矿使之成为全国有名的“江北瓷都”;煤炭资源丰富,曾带动了煤炭工业的发展;因胜利油田而设立的齐鲁石化,伴生出大大小小、数千家化工企业;《大染坊》影视剧则再现出当年这里纺织重镇的繁荣景象……

然而,随着近些年各种矿产日益枯竭、环保节能政策日趋紧缩,淄博这座资源濒临枯竭的老工业基地城市,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与考验。

2018年1月,山东获批成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而淄博在山东可以说是旧动能、传统工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动能转换改革任务最繁重的城市。

如今,恰逢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3年整。《经济观察报》专访了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听他讲述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在新旧动能转换变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传统产业绝不是包袱”

《经济观察报》: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启动了一场新旧动能转换的探索,淄博是全国120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也是全国23个资源再生型城市之一。有人说,淄博在山东是传统产能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新旧动能转换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2019年,您赴任淄博市委书记,当时有着怎样的切身体会?

江敦涛:在到淄博工作前,我对这个城市有所了解,知道这是一个全国全省闻名的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比较重,传统动能占比高,感觉新旧动能转换压力比较大。到任后,通过调研,我对淄博有了新的印象和认识。

没想到淄博产业基础这么好、配套能力这么强,这座城市受工业文明影响时间长、浸润深,城市工业氛围浓厚。从1904年德国在这里建立山东第一座煤矿——淄川炭矿,清政府在博山设立国内第一个玻璃厂算起,淄博近现代工业发展已经走过了110多年历程。建国后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淄博又是国家重点投资布局的城市之一。到“四五”时期,先后建设了胜利炼油厂、山东铝厂、新华制药等37家大型国有企业,攒下了丰厚的家底,奠定了淄博工业在全国全省的重要地位。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第一辆“红旗”轿车上用的微电机,都产自淄博;全国第一辆双层大客车也是诞生在淄博。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着力完善产业体系,延展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现在,国家统计局41个产业大类当中,有39个在淄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有90多种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排在前3位。总的来看,淄博的城市价值和产业价值是被严重低估的,理应也完全有能力站上产业的高端。

《经济观察报》:目前中国北方的经济增速普遍慢于南方。淄博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是北方经济的典型代表。根据您的诊断,这些年来淄博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

江敦涛:淄博工业起步早,是传统工业大市,但我们这个“大”是传统工业的“大”,是中低端工业的“大”,全市拥有工业产品近3万个,70%以上属于上游产品、初加工产品、中间产品,建陶、化工、钢铁、矿业等产业中存在不少落后产能,不仅效益差、贡献度低,而且挤占了新动能承载的空间。

突出的表现是,传统产业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而新产业的竞争优势还不明显;产业层次总体不高,多数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高质量有效投资不足,大平台大项目的支撑力不强。不少企业的装备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个别的甚至仍在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和工艺;有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不足;很多仍停留在单纯卖产品的阶段,而且产品种类非常单一;产业链条的长度、厚度、高度、深度不够,整体竞争力不强,等等。

当前,我市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上,特别是伴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产能过剩的持续,以及后发国家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双重挤压,淄博市传统产业面临着非常严峻复杂的竞争形势。

《经济观察报》: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改革的宏观命题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淄博这些老工业、传统产能?在您看来,淄博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在改革中又该如何定位?

江敦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淄博必须快做、必须做好的必答题。

过去,淄博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70%,重化工占传统产业比重达到70%。对淄博来讲,工业经济保持在50%左右的比例,是比较科学合理、也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市经济的“压舱石”。

我曾反复强调,以传统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是淄博城市发展的最大优势。实实在在讲,目前淄博要靠金融等服务产业吃饭还不太现实,而且盲目地脱实向虚,会导致产业“空心化”,城市发展很可能会出大问题。

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新与旧是相对的,没有落后的产业属性,只有落后的技术、工艺、装备、产品、模式和理念。只要技术先进、设备先进,传统产业里照样有高新技术企业,传统产业照样可以变为朝阳产业。我们要历史地、辩证地、科学地看待和对待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并不可怕,也绝不是包袱。

淄博拥工业体系之完备、门类之齐全、配套能力之强,全国少有。这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完善的配套。在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我们也开启了新经济发展的“超级赛道”,着眼未来,为城市产业发展做好战略布局。

“变革就要冲着问题和短板去”

《经济观察报》: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在您看来,淄博新旧动能转换首先要在什么地方进行突破?

江敦涛:新旧动能转换,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变革就要冲着问题和短板去。

淄博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既有产业结构重、传统产业占比高等“体脂比”不均衡的问题;也有城市开放度、经济外向度不高,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还有企业家和干部的观念陈旧、路径依赖等思想层面的问题,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在产业领域。这是我们解码破局的优先项,也是必须回答的第一道考题。

淄博以产业而立、因产业而兴,产业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底气。没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城市的未来。去年以来,我们首先做好“优存量”的文章,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打造全国新型工业化强市。

所谓“优”,就是以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赋能传统产业,按照对技术工艺、产品体系、产品质量、产业链条、经济效益五个方面进行“优化”的路径,对机械、建材、纺织、医药等产业进行全链条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

《经济观察报》:建陶、化工、钢铁、煤炭等都是淄博传统优势产业,这些产业曾给城市经济带来大发展,也对环境产生了的巨大威胁。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淄博是如何对规模大、就业人口多、财税贡献大的产业做减法的?

江敦涛:我们按照山东省委“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产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的要求,主动做减法,除旧布新。近三年,全市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04万家,既降低了能耗和排放,也为新动能打开了成长空间。

在化工产业,我们通过实施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化工园区由28个减少到6个,化工企业从1135家减少到524家。

建陶产业过去曾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代名词,我们下决心淘汰低端建陶,产能由8.27亿平方米压减至2.46亿平方米、压减产能70.2%,年可实现削减燃煤消耗216万吨,产品单片价格平均上涨40%。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但全市建陶行业总体实现销量增长10%,利润增长15%,成为全市产业精准转调的样板产业。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做减法不是简单的量上的增减,如果去掉了落后产能,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原地打转,还停留在中低端,就失去了做减法的本意。因此,我们在推进过程中,坚持“优进”与“劣退”同步进行,不仅仅把眼光聚焦在减上,还把出发点放在新动能的同步培育上,真正实现减出活路。

淄博先后3次因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去年,淄博化工业总投资791.9亿元的50个项目列入省高端化工项目库、列全省第1位,竣工达产后,预计可增收1425亿元,精细化工、聚氨酯产业集群入选省“雁阵型”产业集群名单。

《经济观察报》: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淘汰旧动能势必会对经济稳定发展带来冲击。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为了环保,有时淄博一次性就淘汰关停190家化工生产企业。淄博如何避免在变革中给经济稳定带来重大影响?

江敦涛:在腾笼换鸟过程中,因淘汰旧动能带来的冲击,造成经济失稳失速,根本原因就是只出不进或出多进少,产业接续不畅,出现了断层和空白。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关键是坚持系统观念,着眼加和减的内在关系,从制度设计上把握好节奏、力度、进度,统筹考虑财税、就业、社保等关联因素,更加重视发挥市场的力量,确保既积极进取又稳妥有序。

从淄博实际出发,我们主要采取了两条有针对性的措施。

其一,在产业上“引培并举”。我们提出,要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理念,运用平台思维、生态思维,站在产业组织的角度谋划“双招双引”,加速新动能的形成。

过去淄博化工“一业独大”,化工一感冒,全市经济就会打喷嚏。为此,我们在压减落后化工产能、调整炼化结构的同时,下大力气引进培育新支柱产业,平衡化工产业调整,把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发挥在配套方面的比较优势,引入吉利、五菱、奇瑞、爱德曼等一批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项目。目前已布局落地新能源商用、乘用车产能20万辆,无人驾驶、氢能等产业已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预计到2025年,我市将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其二,引导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利用腾笼换鸟腾出的新空间,深入实施企业攀登计划,区分不同领域、发展阶段、个性需求,对有发展潜力的传统动能和新动能,一企一策,精准扶持,促其加速做大做强,填补做减法带来的市场空白。

比如,东岳集团打造“氟、硅、膜、氢”全产业链,实现本土配套、高端替代。其中,东岳硅材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2020年山东第一股;有机硅单体及有机硅下游产品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有望跻身全球有机硅前五强。齐翔腾达已成为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中的单打冠军,主导产品甲乙酮、顺酐年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参股总投资104亿元的尼龙新材料项目,填补国内空白。东华水泥与阿里云联合开发建设全国首家水泥“工业大脑”项目,将机器学习算法引入到传统水泥行业,单位能耗下降至100千克/吨标准煤,单位电耗下降至50度,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2万吨,增加综合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

加减法并重

《经济观察报》:新旧动能转换中,旧动能的减法是手段,新动能的加法才是目的。淄博在培育新动能上是如何规划的?

江敦涛:刚刚说过,淄博一方面在原有产业基础上“优存量”,一方面更要在新产业上“扩增量”,也就是要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

我们发现,深圳通过40年间的多次转型——在“三来一补”阶段完成了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基本要素配置的“创新组合”;在代工制造阶段,包括华为、比亚迪等一批优秀企业通过模仿和学习,实现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如今,深圳已走到了数字革命时代的最前端。他们目前的主导产业,主要是十年前中科院深圳研究院重点研究的内容,未来十年的主导产业,可能就是当下深圳鹏城实验室正在创新研究的内容。

我们发展新经济,着眼今后5到1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为我们这座城市未来发展抢占新赛道、布局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更好地解决我们这座城市未来“吃什么饭”的问题。

我们推动实施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攀登计划,聚力打造氟硅材料、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器械、先进陶瓷等20个优势产业链群,做足做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文章。

同时,紧盯前沿,布局未来产业,打造氢能、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数字经济等11条产业“新赛道”,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经济,努力实现从弯道超车向换道超车的转变。

《经济观察报》:有人提出,中国南北方经济差距的拉大根源在营商环境上。淄博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对于营商环境是如何改善的?

江敦涛: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思想解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执政水平的综合体现。

2020年,淄博出台了关心关爱企业家“十条措施”,市级领导担任服务重点企业“联络员”;企业负责人评议市直部门单位,200余名企业家为政府服务“现场打分”。同时,我们在全国寻标对标,实施了对标学习深圳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淄博市将210项改革任务梳理划分为三类:A类为淄博标准没有达到深圳标准的;B类为达到或好于深圳标准的;C类为需要法律法规授权才能实行的。我们按照A类事项补齐短板、B类事项放大优势、C类事项在于法有据前提下探索创新的原则,逐项明确目标任务、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完成时限。目前,188项改革任务按期或提前完成。

一年来,淄博共协调解决困扰企业发展难题1400多项,73个事项“秒批秒办”立等可取,行业综合许可审批时限比法定时限压减了87.9%。去年吉利商用车项目落户淄博,从项目签约到产品下线,仅历时7个多月。项目推进之快,获得了企业对于营商环境的好评。

《经济观察报》:淄博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任务艰巨,您如何看待工业强市、动能转换、节能减排三者的关系?

江敦涛:对淄博来说,工业强市、动能转换、节能减排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中,工业强市是目标,动能转换是牛鼻子,节能减排是抓手。

关于工业强市,这个目标的确定是有着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的,符合淄博实际.我经常讲,淄博的工业比重要保持住,不能过低,不能过于片面追求服务业比重升高,这也是由淄博实际决定的。

在动能转换上,这是个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动能转换到位了,工业强市水到渠成,节能减排迎刃而解,纲举而目张。

对于节能减排,这是我们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运用得好,就会形成对动能转换的倒逼效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针对淄博煤炭量消耗大、排放重的问题,我们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实施能源结构调整行动,控制新上燃煤锅炉、燃煤机组,开展外电入淄、清洁能源替代、新能源倍增、煤电机组整合提升、智慧能源改造、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六大工程,实施高耗能行业能效提升行动,开展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能耗分类评估,在推动企业升级改造、清洁生产上发挥了较好的效果。

《经济观察报》:目前,淄博经过三年的新旧动能转换变革,这座老工业城市呈现出怎样的新变化?是否如期实现了既定目标,未来淄博的传统工业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江敦涛:应该说,经过三年努力,淄博在新旧动能转换上取得成效是非常明显的,许多领域已经出现趋势性、关键性变化,符合我们的预期。

比如,淄博的产业正在加速由“红海格局”迈向“蓝海空间”。去年,全市“四新”经济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32%和47.5%,比2015年分别提高10个、5.6个百分点,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医药和电子信息“四强”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7%;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7.6%,高新技术企业超700家,比2017年翻一番。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以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启动新一轮传统产业技改行动,大规模推动传统产业“上云、赋智、用数”。

到2025年,淄博将加速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程,力争重点产业80%的优势企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达到同期国内领先水平,培育一批过百亿元跨越型“旗舰”企业,引领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度调查部资深记者
关注石化、钢铁、机械制造以及山东地区区域新闻报道,擅长公司新闻分析、人物特写、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