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不能只虑财务经济方面的成本和回报,必须要把它自然的影响也考虑进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政策与方案支助局局长徐浩良在经济观察报主办的“前瞻2060: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线上论坛中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新的减排目标和环境发展战略的提出,为金融资本提供了一个新的投资主体和绿色金融模式。
徐浩良在会议上表示:“根据很多分析表明,除了大家看得到的比较明确的一些影响,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影响非常之大。”从1850年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大气层的温度的升高已经达到了1.1度,同时,近30年温度升高的速度要比以前要快得多。从1850年到1960年的过程当中,温度的升高是0.7度左右。由于在过去30年之内温度升高之快,就造成了包括海平面的上升、森林火灾、强低温等等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
在联合国75周年大会上,中国也宣布在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徐浩良对此表示,“这是一个实质性的低碳行动,对世界的整个气候变化方面的领域的影响非常之大。我们考虑到地球和自然面临种种挑战的成本需求急需解决,所以要求我们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不能只虑财务经济方面的成本和回报,必须要把它自然的影响也考虑进去。”
“现在可持续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完全削弱了燃煤发电的竞争优势。尽管燃煤发电还是有很重要的贡献,其中电网的配置不可缺少。可持续再生能源的发展要求我们关注如何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在全球湿地、森林、草原、农业用地上有20项相当有成效的可以采取的行动。如果注重这20项有效益、有成效的行动的话,那么到2030年,我们就可以产生37%的效果来缓解全球变暖的需求,就会有更多的领域可以供投资者来选择的。”徐浩良指出。
针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工作,徐浩良表示:“我们和二十国集团合作、七国集团合作、不同的私有企业、组织、成员国等合作,共同倡导革新金融发展的一些理念,我们也很注重站在国家层次上进行自己的合作,特别是能力建设。”
最后,徐浩良总结道:“如何加强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对可再生能源的接受程度是我们现在的重点关注问题。因此与大众、投资者、政府、投资机构以及金融分析师等等组织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把这些可行的事情做好,中国脱碳的可能性和潜力也会非常大。”
【内容来自经济观察报主办的“前瞻2060:可持续发展在中国”高峰论坛。】